木耳:从环保觉醒到环保醒觉

2014-04-24 10:02:01      来源:
       们的逻辑通常是“就算我改变,可大多数人不改变,问题还是不会得到解决。”可常常忽略这个逻辑的另一面,即“如果我不改变,我就是问题的制造者之一...
 
 
       庄老师希望我可以写写自己关于环保的体会与认识。我能写些什么,我所想的对于其他人会有什么意义,我所做的对于其他人又会有什么启发。再问完自己这样的问题之后,我想我有一个观察和体会希望与人分享,或许借着这个主题会有更深入的对话产生。
 
 
       我想谈谈“从环保觉醒到环保醒觉“。什么是环保觉醒?英文可取environmental wakefulness. 它是指人开始意识到要保护环境,譬如如果你之前对全球变暖不了解,而通过观看《不可忽视的真相》之后,开始意识到全球变暖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环保问题。而什么又是环保醒觉?英文可取environmental mindfulness. 它是指人随时随地知道如何去保护环境,譬如如果你之前会使用一次性筷子,而再了解一次性筷子对于环境的破坏之后,你决定不再使用一次性筷子,并且你能做到每次出外就餐时都会带上自己的筷子,真正做到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可见,我所说的环保觉醒与环保醒觉是不同的东西,而我就是想谈谈这两者的不同。觉醒(wakefulness)强调的是醒,描述的是一种与睡相对比的状态,很多人可以通过吸收外界的信息(阅读环保读物、参加环保活动、观看环保影片等)实现环保觉醒。而醒觉(mindfulness)强调的是觉,描述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状态,随时随地保持清醒与觉察,随时随地在做主动的选择。
 
 
       还是从我自己的故事谈起。在2011年之前对于环境保护,我和许多人一样都还只是停留在概念与知识层面,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是停留在知道层面。对于臭氧空洞、气候变暖、热带雨林破坏、稀有物种灭绝都有所了解,也知道国内外一些比较知名的环保组织。但除了这些之外,我的生活和许多人也一样,生活在城市,住在高楼,经常吃快餐,每天都产生垃圾。但2011年有一件不同的事情是,我在这一年开始尝试素食(原因略)。这一个尝试让我不得不开始主动去安排我的一日三餐,以往的用餐时间往往是注意力最分散的时候,而现在我却需要留意有哪些菜是素食。现在回忆起来,尝试素食的确是我的觉察力获得的第一次长期的系统训练。
 
 
       2011年底,我在贵州旅行时认识小贝,她曾参加过绿色营,是一个立志保护地球的女生,同时也是一名素食者。当时我虽然已经开始素食,但却并不彻底。遇到一位能够严格自律的素食者,我便向她学习。饮食习惯的改变,不但让我对于生活的觉察有了很高的提升,同时因为我成功地改变了自己,于是对于改变外界也恢复了一定的信心。之后我和小贝在贵州的一座县城做了一次垃圾调研,这次调研的结果非常触动我。发现原来填埋的生活垃圾有一半都是可以再利用的厨余,看到一个县的垃圾填埋场其规模也非常巨大,而这些问题的源头其实就是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后来小贝又推荐我看了纪录片《垃圾围城》,我对垃圾问题算是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垃圾问题不像一些知名度很高的环保问题,如濒危物种、水坝等离日常生活貌似有一定距离,垃圾问题直接关系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关乎我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对于垃圾问题的觉醒,如同素食一样,让我慢慢开始关注自己生活中一切与垃圾有关的地方,去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
 
 
       许多人面对环境问题时,倾向于将环境问题的成因全部归结于外部原因。我想这其中至少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很多人还缺乏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环境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外部的宣传与教育,因为缺乏对问题独立而又深入的探究,所以并未形成自己的认识,对真正原因知其一,不知其二,当然不会将问题的源头与自己联系在一起了;另一个原因是,许多环境问题的形成是人们的合力,每一个人只占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而这种微小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觉得那个大的问题和自己小的行为之间无关。人们的逻辑通常是“就算我改变,可大多数人不改变,问题还是不会得到解决。”这句话本身是正确的,可人们常常忽略这个逻辑的另一面也是正确的,即“如果我不改变,我就是问题的制造者之一。”
 
 
       当然并非所有的环境问题都和每个个体有关,但当你保持对行为与环境之间这种互动关系的觉察,你会发现许多之前未曾留意的关系。例如当你在快餐店消费一个炸鸡腿时,你是否会想到这个鸡腿是不是来自速成鸡,包裹鸡腿的纸盒的原材料是不是来自热带雨林,擦嘴用的纸巾是不是含有荧光剂。有时你会发现为了可以给你提供这样一个鸡腿,背后是由许多选择构成的,而不同的选择带给环境的影响非常不同。再举一个关于垃圾的例子,当你将一个喝完的塑料瓶丢进垃圾桶之后,你是否会意识到虽然你已经丢了这个塑料瓶,但其实它的生命还远未结束:也许它会被人捡起回收,某部份会因为值钱得到回收,某部分因为不值钱而遭到废弃;也许它会被送到填埋场填埋,躺在地下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也许它会被送到垃圾焚烧厂焚烧,发挥余热之后变成灰烬。
 
 
       一个人对于环境的觉醒(environmental wakefulness)可以在短时间内达成,但对于环境的醒觉(environmental mindfulness)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也许觉醒更关乎的是思想和价值观的转变,而醒觉则更关乎的是意识和潜意识。我觉得保持人的环境醒觉可以让热爱自然、关心环保的人变得更为主动,从自身开始去解决环境问题。在我们反对化工污染时,我们也要反思消费,减少对化工产品的消费,购买二手物品,自己动手做出想要的东西;在我们反对核电水电时,我们也要反思自身的能源消耗,减少用电,洗澡用少一点水,多一些户外活动;在我们反对垃圾焚烧时,我们也要反思自己每天制造的垃圾,减少消费一次性物品,开始垃圾分类,对厨余进行再利用。
 
 
       在城市生活,我的背包里都会有一些必备物品: 便携筷子,水壶,手帕,饭盒,塑料瓶,有它们在我每天的吃喝拉撒都不需要一次性物品。这些都是一些环保的好习惯,但习惯还并不是我想说的环保醒觉。很多事一旦成为习惯往往也就意味着你丧失了觉察,如果环境发生变化,一个好习惯可能会失效,面临新问题新选择的时候更需要醒觉。吃饭的时候去了解自己所吃的食物,它们都从哪里来,它们有怎样的生命旅程,它们是可持续的吗;搭乘交通工具的时候也可以了解这种交通方式的利与弊,对环境有什么影响,是否有对环境更友好的替代方案;在需要选购商品的时候,也可以去了解商品背后的故事,这个企业对待环境的态度,商品的再回收利用达到什么程度。
 
 
       总而言之,对于环境保护,对于可持续生活,我认为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也没有一个行为准则。我们常说了解带来关心,关心带来行动,行动带来改变。或许我所说的环境醒觉就是关心这一环节,我在探究什么是真正的关心,我也邀请有更多人都来探究什么是真正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