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是一个幻象吗

2014-04-24 10:07:31      来源:
       CSR相关的一个迷惑是,一方面企业都声称自己对CSR极为重视,在CSR实践方面成果颇丰;而另一方面,很多人,包括一些CSR相关人士,却对CSR的发展现状感到失望。
 
  消除贫困是CSR的一个重点,而乐施会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全球最富有的85个人所拥有的财富与最贫穷的35亿人相等,不平等仍在加剧。报告还声称,全球经济体系几近“动荡失控”,我们仍然痴迷于GDP的增长,却无视由此可能造成的人文或生态后果。
 
  人们曾经对大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履行社会责任寄予厚望,但现在,人们却担心CSR正在沦为一些大公司谋取私利的工具。2012年的八国集团峰会建立了粮食安全和营养新联盟(New Alliance for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鼓励私营公司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进行投资,美国总统奥巴马称“新联盟”是一项道德、经济和安全使命。就在此次峰会上,因转基因技术而饱受争议的孟山都公司宣布,为支持“新联盟”,公司未来10年将捐资5000万美元支持非洲农业发展。
 
  在War on Want(一家以消除贫困为目的的英国非盈利组织)的执行董事约翰 希拉里(John Hilary)看来,一些大企业是在“擅用权力”。“大公司以CSR之名说动政府放松管制,扫除那些不利于他们进行全球扩张的因素。”希拉里说,“在CSR方面,任何高尚华丽的言辞,都只是一种幻像或神话。”
 
  的确,在履行责任的美好承诺与现实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鸿沟。2013年4月,孟加拉国达卡市的一栋名为热那大厦(Rana Plaza)的8层大楼倒塌,造成1,127人死亡,约2,500人受伤,这是世界近代史上最惨重的建筑物灾难之一。这座大楼原本只被允许盖4层,其5-8层是未经允许而私自建造。而且,在事发之前,已经有人提醒大楼的墙面出现了裂口,但这一提醒被忽视。这座大楼里面有数家各自独立的服装工厂,主要为多家服装品牌生产产品,其中不乏如意大利贝纳通集团、美国The Children"s Place等世界知名服装品牌。
 
  CSR受人质疑的重要原因是,很多企业的CSR实践带有浓厚的“洗绿”的痕迹。他们希望自己的公益慈善行为能够掩盖某些不道德的经营行为,甚至为自己博得“负责任”的社会声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CSR实践就变异为一场活生生的“责任秀”。
 
  但我们也不必对CSR的前景过于悲观。企业怀着洗绿的动机来做CSR,总比完全不做CSR要好。更何况,如果给每个企业都贴上洗绿的标签,对那些真心诚意地开展CSR实践的企业就不太公平,哪怕这样的企业还只是少数。
 
  客观地讲,与10年前相比,企业的行为现在变得更加透明,他们也更愿意将自己经营行为的影响公之于众,而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也前所未有地密切。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进展。而NGO组织也发现,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与它们合作,这种合作正在产生价值。
 
  绿色和平组织与亚洲规模最大的浆纸企业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APP)这两个“死对头”,此前不久出人意料地握手言欢。从2009年开始,绿色和平组织就不断指责APP破坏热带雨林,并敦促APP在其供应链中停止天然林作业。澳大利亚红猩猩计划、雨林行动网络等机构也曾联合反对APP破坏红猩猩放归基地的原始森林。这些批评给APP带来了压力,促使APP采用新的森林保护政策。2013年10月,绿色和平发布报告,对APP停止天然林作业的做法给予了肯定。“绿色和平组织认可了我们的努力,这十分令人鼓舞。”APP方面说。
 
  类似的事情在中国也不少见。2011年,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环保NGO组织联合公布了一份苹果在中国供应链的污染地图,指责苹果公司在中国的供应商存在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最初苹果对这一指责不予回应,但之后还是不得不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他们的任何经营行为都必须在利益最大化与社会效应之间求得平衡。如果说,NGO组织的意见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了外部驱动力,那么,当企业认识到,责任之所系,即商机之所在,社会问题的存在为商业创新提供了契机,而履行社会责任本身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之时,企业做CSR就有了强大的内驱力。实际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这样的事情都已经不乏其例。很多企业的实践表明,一些将解决社会环境问题置于核心的商业模式,从纯粹商业的角度来讲,也是充分可行的。
 
  所有这些事实或许可以让我们更加乐观一些——虽然CSR的发展现状还有诸多欠缺,但它并不是幻象,而是已经发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