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的真实需要:尊严、自立、归属

2013-11-07 10:47:37      来源:

      语: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农村建设普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尤其偏远地区农村教育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当前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农村孩子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但大家急于帮助他们时却忽略一个重要问题:“农村孩子成长的真实需要”,使得很多人好心办了坏事。我机构根据多年项目实践,总结了当前农村孩子成长最重要三个内容:“尊严、自立、归属”在此跟大家逐一分享。也希望跟大家进一步探讨,以便能真正为农村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

  我们是否了解农村孩子的真实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建设普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教育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根据统计,目前中国14周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现已超过4000万人。

  当前无论是国家还是其他社会各界人士,都对农村教育、农村孩子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但是大家在急于帮助他们的时候是否认真思考过一个问题“农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真实需要?”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当前农村孩子的真实需要呢?为此我们在桥畔计划的支持下,专门邀请了国内一些教育公益机构代表,在天使支教2013年秋季支教志愿者培训期间进行了一次专题研讨。

  在短短几天的讨论中,大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比如:尊严、自立、归属、健康的自然环境、公平去追求的机会、有追求的老师、老师真实的情感、权威、真善美、勇气、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情感和精神上的引导、责任意识的培养、更多关爱、信任、信仰、感恩、安全感、认同、自信、成就感、创作自己的东西、体会、体验……

  由于参与人员在从事农村教育方面的经验不足,所以最终并没有讨论出一个完整的结果 。但是大家还是形成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

  

  “钱对农村孩子来说,绝对不是最需要的”

  为什么会出现钱对农村孩子来说绝对不是最需要的?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进行说明。同时还将通与大家进一步到底那些内容才是农村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的需要。

  直接物质帮助产生结果:藏区儿童拦人要钱要物现象

  说起农村孩子现在最需要什么,大家可能马上想到的就是钱,有钱就可以实现很多愿望。而很多人也基于这种观念,毫不犹豫地为农村孩子做了自认为应该做的,那就是给他们大量的金钱和物质资助。 的确,钱和物质确实能为贫困家庭的孩子解决一些眼前困难,但我们总以这种意识去帮助农村的孩子,长期发展的结果会怎么样呢?

  近几年,随着前往藏区旅游的人员的增多,不管是自驾前往,还是骑行或徒步,大家都会遇到一个不容忽视问题:藏区儿童拦车、拦人要钱要物,而且这样的情况有愈演愈烈之势。现在的情况是:给糖收,给学习用品收,给钱收,就是不走。强行索取无底洞的感觉。下面通过一位网友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网络摘录),来让大家一起思索一下,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爱......[详细]

  直接物质帮助产生结果:山村小学孩子的变化

  在位于湖南湘西的偏远的大山里,有很多不被外界了解的山村小学。梦创公益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一直持续在当地实施“天使支教”-乡村支教活动。每学期都会招募组织长期接力支教志愿者,为这些学校的学生提供常规教学和课后地陪伴服务。

  随着乡村支教志愿者到来和时间的推移及媒体的宣传,外界对这些偏远学校逐渐有所了解。也不断有各种社会人士为学校提供各种支持,修建学校,配套教学设施,资助学生。随着这些资助的大量涌入,也逐渐打破了这些当初不被外界关注的山村小学的宁静。

  这其中有所学校,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每个学期会接待7批以上的社会爱心捐赠活动...

  农村孩子的真实需要 -“尊严”

  现在社会各界对农村孩子,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但是大家在急于帮助他们同时,并没有认真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要,都是按照自己主观想象去做出行动。这期间很多做法不但没帮到他们,反而还出现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严重的伤害。

  “急功近利的“XXX超市”现象”

  最近国内某省级电视台有个公益栏目“XXX超市”,节目内容就是通过各种渠道,从贫困地区搜集到一些困难家庭孩子信息,为他们拍摄制作相关的求助视频进行电视节目播放。然后每月将他们的基本求助信息集中在某一天,放在一个特定场所,进行现场展示,再由爱心观众及其他热心人士以认捐的方式进行资助。

  无论从电视节目制作方,还是到场参与的观众及其他爱心人士,都觉得这种活动很好。认为面对面资助既帮助了受助对象,又解决了捐助过程中不透明的问题。

  但是事情最后的真实结果又是怎样呢? 我们的支教志愿者事后找个别当事人调查,而当事受助学生却说出了让人痛心的话:其实当时当着大家的面把钱撕了的心都有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让这些受助孩子胸前贴着带自己名字的号牌,靠着一堵印刷着自己相片、个人家庭信息、求助期望的墙面,坐在那里等待爱心人士的资助,这本身就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其实当前社会上类似的现象很多,比如我们很多人在对农村孩子一对一资助时,会要求孩子及家人举着资助的现金进行拍照,这种行为都是典型的不尊重孩子的做法。

  如果我们总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无疑是对孩子自尊心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最后直到他们麻木。

  从上面这个事例来看,农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物质和金钱,而最需要的是给与他们足够的尊重以维护他们的尊严。

  只有当大众都能明白不管做任何事都要维护彼此的尊严,并高于一切物质利益的时候,这个民族才有真正的希望。

  农村孩子的真实需要 -“自立”

  当前各种社会力量都很热衷于为农村孩子捐助各种现成的物质或金钱,这对农村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各种学生个人物资的捐赠让学生养成了不劳而获的习惯。但另一方面一些不合适的校园配套建设,也对农村学生的成长带来极大的阻碍。

  “自制篮球架与捐赠的游乐设施”

  一位志愿者曾经在农村支教期间,观察到一件令他这个在城市长大的人,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他所在学校是一所村小,平时只有一、二、三年级和学前班上课。有段时间到周末就会有一个半大孩子,拿着木工工具到学校的小操场折腾。他一个从山上砍树、刨皮、钉木板、做篮框、挖坑、立架。完全凭着一个人力量完成了一个简易篮球架的制作和安装。

  后来了解到这是个在乡完小读六年级的本村孩子。因为喜欢打篮球,但是村里没篮球架,于是就自己动手来做了一个简易篮球架。

  而当我们另一所乡村支教学校接收到外面捐赠的全套幼儿游乐设备时,也让专门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卢安克觉得不可思议。他说出了这段话:“为什么正好在这个强调创造性的时代出现那么多谋杀孩子创造性的事情?之前在没有钱的时候,农村的孩子会在河边等地方改造自然环境或制作自己的东西。自己来做也就是创新。但有了钱的人给他们买了已完成的东西,让他们玩被程序指定的游戏,一点创新改造的机会都没有了。好心人的钱会不会谋杀农村孩子的创新?”

  试想一下,如果村里早就有了各种现成的体育设施,那个自己做篮球架的孩子,还有动力去为了自己兴趣去亲手再做一个篮球架吗?

  曾几何时,我们自己小的时候,尤其是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不都是利用身边的物件,来制作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吗?既然我们的能力来自于当初自然环境的锻炼,那我们成年后为什么又不断去给予农村孩子(也包括自己的孩子)现成的东西。以抹杀他们将来赖以生存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呢?

  尽管父母们为了追求物质,让农村的孩子才变成了留守儿童。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父母不让他们孩子,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消费呢?因为他们知道:过多的消费和关注会害他们的孩子,而较艰苦简单的生活会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会让他们的心健康地成长。

  从以上事例来看,农村孩子最需要我们不要剥夺他们依靠自身能力来创造自己需求的成长机会,也就是他们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用以生存的所能依靠的能力——“自立”。

  农村孩子的真实需要 -“归属”

  在广西从事多年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卢安克发现一个现象:在物质快速的发展现代社会,留守儿童的父母去打工赚钱给自己的孩子建新房子。每到周末回家的时候,这些留守儿童就一或两个人住在一栋两到三层楼的房子。但房子里的生活如何?在以前的老房里大人给了每一样东西它固定的位置,而生活也从大人得到了有规律的节奏。但现在的新楼仅仅有小孩搬到里面去,而小孩没有能力给每一样东西分配一个位置,也没有能力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当他们用完一样东西时,就让它掉在正好经过的位置,下次怎么找都找不回来。心理的状况也只能如此。

  归属与权威

  当农村开始大规模集中办学后,大量的农村学生被集中在越来越大的中心学校里寄宿上课,这也就造成他们之间越来越陌生,找不到一个属于自己独特的生活空间,找不到归属感。所以农村的学生就会加入帮派,会上网成瘾或退学。现在的留守儿童越来越难适应有权威的课堂。由于大部分农村孩子,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从而造成他们不容易接受大人作为的权威。

  没有了权威,也就没有了可教育和完善他们意志的手段。虽然,留守儿童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也能培养很强的行动力和自力,但没有通过服从权威而培养的意志只能是没有自控能力的乱发挥的意志。在他们进入青春期的时候,这个缺陷就很突出。

  所以他们需要一个能代替权威的因素。不过,这个因素需要是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或者只属于他们班级的,否则他们也不可能在乎,不可能接受,不可能把它当成跟自己有关的权威。跟留守儿童一起做的创作可以成为这样的一种因素,可以成为他们自己的“家”,而属于自己的创作项目比家长更能成为一种能带来追求的动力。

  农村的孩子寻找权威也就是因为他们在心里寻找着归属。我们在物质、心理和精神上的归属作为我们人生的引导力。在社会上没有归属的留守儿童,为了找到自己能归属的群体、集体、风格、行为或精神,他们什么都愿意放弃,什么都愿意进入,不加选择。如果我们不给他们提供可建立归属的好机会,也不跟他们一起创作可归属的文化,他们就会失去自己的人生引导或找坏的机会。

  只有从自己的行为得到了感受而获得的文化才具有足够的深度,才能带来归属,才能够让学生在青春期时期保留着足够的力量。如果不是在青春期之前,我们就没有了机会,因为到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已经封闭起来了,已经不接受我们的。在之前没有获得深度的学生会进入一种无方向、无精神的空虚感,而对物质的消费会代替本来的精神。到这个时候他们再也找不到更多的追求,再也找不到去追求与社会不同东西的力量。

  所以对农村的孩子来说,真正缺少的不是钱,而是可以成为孩子心中权威的人。也就是说,农村孩子最需要的能够有一个值得信任的权威,来帮助他们建立属于自己的归属。

  当大部分农村孩子因为父母外出,在成为留守儿童时谁来肩负这个权威呢?那就是长期在他们身边的乡村教师。

  偏远地区乡村学校师资现状  

  我们已经发现农村孩子最需要有一个值得信任的权威,来保护他们的尊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属于自己的归属。而当大部分农村孩子因为父母外出,在成为留守儿童时,这个权威就是长期在他们身边的乡村教师。那么当前农村的乡村教师是什么情况呢?

  现阶段尽管国内偏远地区的乡村教育状况相比城市处于落后,但是与以往相比基础设施还是提高很多。当前无论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各种社会力量,都在为农村学校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帮助。

  捐建校舍、捐建图书室、配套爱心食堂、解决免费午餐、捐赠校车等各种项目。甚至有个别地区的农村学校在政府财政支持下,已经完全做到学生从入校开始的学习、吃、住不用交一分钱。

  但是我们现在却忽视着对农村孩子们成长中最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偏远地区乡村教师的紧缺和流失……

  为什么当前偏远地区乡村教师严重紧缺?道理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在以往对偏远乡村教师的保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大量的年轻教师不愿意到偏远地区从教。

  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原因:

  我们现在的教育给城市人传达各种对农村的偏见。给农村孩子强加了各种走出大山,而不是建设家乡的观念。城市长大的不愿去农村“吃苦”。而农村长大的既然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走出大山过美好生活,那我凭什么学成之后还要回到山里过那种苦日子呢?

  尽管当前国家相关部门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比如免费师范生、农村特岗教师、国培计划等等,但依然不能解决偏僻山村学校的教师(尤其是音体美及英语专业)短缺问题。

  当农村老一辈代课转公办的教师因为年龄的原因逐渐退出乡村教师行列。而青年一代接受了各种“现代思想”后,还能有多少人愿意学成后回到家乡服务当地的孩子?

  如果还继续这样,未来偏远山区乡村教育会怎样呢?

  没有了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教师,那么农村学校配套再好,对于农村孩子们的成长教育来说一切都将归零。更何况不少在职乡村教师也是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来对待教学工作(并不是每一个乡村教师,都是最美乡村教师)。

  如何真正帮助农村孩子的成长?

  帮助农村孩子良好成长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偏远地区乡村教育师资匮乏问题。

  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外,最终还得靠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教师自身转变观念(选择教师这个岗位不是为了谋生,而是对教育的爱好和为了承担一份教书育人的责任);

  其次就是整个社会民众都需要有一种建设家乡而不是逃离家乡的观念。试想,如果你本地人都不愿意留下来建设自己的家乡,那怎么让外界的人更愿意来帮你呢?

  在短期内完全解决乡村教师短缺问题还比较困难。尤其是想让大众观念转变的话,在当前以经济建设为前提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我们现在能做点什么呢?

  现阶段我们如何真正帮助农村孩子的成长?

  在短时间内我们无法改变大众的整体观念,现在还可以做的就是推动更多有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并且对乡村教育有爱好的热心人士,以一种接力支教的方式(一到两年或更长)来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更多乡村支教志愿者参与,与当地乡村教师一起陪伴农村孩子的阶段成长,充当农村孩子们成长阶段的权威,帮助他们维护尊严、培养自立、建立属于自己的归属。

  民间乡村支教面临的困境

  当前国内针对农村地区开展的支教支持项目一直在进行。 除官方组织的农村支教外,还活跃着大量非官方的民间支教组织和项目。比如:西部阳光、深圳募师支教、美丽中国、为中国而教、OFS支教、好友营支教以及天使支教等等。这些民间支教组织或项目的存在,也为当前偏远地区乡村教师的匮乏提供了一定的补充。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当前国内乡村支教的民间组织(团队)极其复杂和繁多。主要就是组织乡村支教进入门槛较低,最简单的方式只要网络上发布一下志愿者招募信息就算是一个支教活动了。

  虽然进入门槛低,但是后期维护成本高。这就出现每年新增支教团队时,同样伴随着大量老团队的灭亡。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

  1.支教志愿者来源有限;

  乡村支教的前提条件就是有能够去支教的人。由于当前大众过多注重自身的观念和舆论宣传对乡村学校的环境过度渲染,造成很多有条件参与的青年人都不敢报名,就算很多人报了名也有很多人被家人给拦下。天使支教每年都有大量的志愿者报名后被家长拦住,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吃苦。

  2.组织(团队)发展资金来源有限;

  志愿者招募、培训、后勤保障以及平时的办公运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当前各种社会力量都热衷于为农村学校捐建楼堂馆所和资助学生,少有人愿意赞助支教组织去招募更多志愿者去服务农村学校。而各大基金会也更愿意把钱投入给见效快的公益项目。

  除个别有影响力的支教组织已获稳定支持,基本走出资金困境外,其他大量的民间支教组织都存在运营资金不足的问题。要么靠着发起人的支撑和少量外界支持来勉强度日(天使支教),要么就选择中途放弃退出。

  3.民间支教组织(团队)专业力量不足;

  乡村支教虽然是志愿服务行为,但是比普通的农村助学要求就高多了。由于志愿者来源大都是非师范专业毕业,而民间支教组织能够建立专业培训力量的也非常少。随着支教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志愿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有大量专业力量不足的民间支教团队不得不选择放弃。

  2013年秋季学期,天使支教实施的部分县教育局都接到上级教育局的通知: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学校,所接收支教志愿者必须有教师证。这对于民间支教将造成很大的打击。好在我们很快到上级教育局取得了备案,同意天使支教安排的乡村支教志愿者不受教师证限制。

原文链接:http://www.angeledu.org/html/special/nchzx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