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护特殊人群可发掘社会组织之力

2013-07-31 09:23:22      来源:

 

        日,北京接连发生数起精神病人伤人事件,事件一方面由于性质严重引起公众关注,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一个问题,精神病患者为何会频频独自出现在公共场所?在伤亡者的另一端,精神病患的归宿在哪里?

        早在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数据就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

        但与这个数量众大的群体相对应的,是精神病专业治疗康复机构的匮乏,许多机构由于设备陈旧、护理人员不足,无法接收更多患者。在这种情况下,居家成为许多精神病患者的无奈选择,而长年进行全天候监护,无疑是对监护人的一个考验。

        在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势下,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将不再完全依赖于政府,政府应该创造条件,给社会组织资源以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角色。

        北京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机构就是承担着特殊群体服务的一个民间公益组织。这个位于社区中的服务机构开展24小时托管业务,为智障人士提供安全的生活。此外,在全国还有另外12家慧灵,均承担着相同的使命。

        智障不同于精神病,是药物无法治愈的永久缺陷,但这两类群体在中国处于相似的处境。

        几天前,广州一名智障男孩被铁链锁身11年的事件经报道后,引起多方关注。

        据报道,早在2002年,街道曾帮助男孩找过两家精神病院,但均遭拒绝,其中一家的理由即是“智障不是精神病”。自此,男孩被家人锁起,一锁11年。

        在媒体采访中,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未以智障和精神病人的区别拒绝,但表示由于院内未设“未成年人病区”,因此无法接收该男孩,而广州慧灵由于床位几年前已满,也无法接收男孩,负责人表示,目前广州开设此类托养业务的非政府组织资源均“十分匮乏,供不应求”。

        随着社会对男孩事件关注度的进一步增加,几日前,该少年终于住进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

        作为民间公益组织,绝大多数慧灵都得到了政府购买,但问题也在不同的机构中体现:北京的慧灵生存了13年,仍未获得民政注册;而政府购买虽然为诸多慧灵注入了发展支持,但相较服务于特殊群体的巨大付出,绝大多数地方政府购买的力度,尚未对这类社会基本保障项目体现出资金倾斜。

        一方面是数量巨大的精神病患者、智障人士,另一方面是有成功经验的社会组织,如何对接两者解决问题,政府应当给民间公益组织更大的空间。

        扶持培育起更多的“慧灵”,充分利用其活力与扎根社区的经验,让特殊人群有一个安全的归宿,让无奈的伤人案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