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传播视角下的壹基金质疑事件

2014-05-05 10:04:14      来源:
       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众声喧哗,唱黑了红会,唱衰了官方NGO,同时整个中国公益界的公信力也一度下滑。但丑闻终究是出在官方NGO,处在江湖之远的民间组织却还能受益而逆袭。对官方的失望,很容易让人将希望的目光转向民间、转向草根,虽免不了小心翼翼,毕竟尚存希望之星光。以壹基金在民间组织的举足轻重,4月22日四月网的开炮之声,可谓震沸了整个公益界。悲观一点看,壹基金若真有问题,或者此事也如郭美美事件那样不了了之,殃害的将是整个公益事业,信任的破碎何以弥合?
 
  郭美美事件,后来冒出了一个秦火火,红会似乎含冤得雪。以此观之,以利益为导向的网络推手头目秦火火是受人委托,也就是红会伤得无辜,乃有人恶意为之。按照这个逻辑,本次的壹基金遭质疑事件,是否也是有人事先策划,特意掀起的邪恶波澜?亦或者本就是质疑得理所应当,就是媒体及公众在行使自己的监督权罢了?两个事件背后的这趟子水,会有多混有多深,是否有着看不见的黑手在肆意操纵,玩弄民意?在此,引用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一句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所以,以上的臆想,笑笑过了吧。尽管在公益界打酱油加搬砖的这段时间里,听了不少吐槽:在公益的这一场域内,充满着不同势力的博弈,江湖终究是个江湖,名利场终究脱离不了名利,剩下的能有多少纯粹和爱?本文无意于谈论这么没有建设性的问题,不管抱着什么目的做公益,有产出,惠及他人,社会也因此更美丽了,总归是好的。
 
  本文的标题是“公益传播视角下的壹基金质疑事件”,不能做标题党,还是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公益传播上。当我们谈公益传播,我们在谈什么?NGO的品牌建设?沟通公众?筹款?倡导、兜售价值理念?还是低端到满脑子都是单向传播的自我标榜,带着单向传播思维做着自以为能装点门面、提升逼格的信息制造?
 
  谈公益传播,此时我们把主体锁定在广大NGO,其最根本的莫过于真诚、如实的自我披露。自己是谁,干什么的,怎么在做事,做到什么程度,还打算怎么样,经费哪来的,怎么来的,什么时候来的,将要花到哪里去,怎么花,什么时候花的,有哪些产出等等。这涉及到NGO形象的识别,职能的认知,知识、信息、技术的共享,财务的公开,效益的交代等。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对话,自我披露,是一种坦诚相见,这是相互间信任与亲密关系建立的基础。而NGO与公众之间的信任与情感维系何尝不需要这样的坦诚相见?面对四月网及公众的质疑,站出了不少回应的壹家人。翻阅回应言辞,很多信息是该早就披露的。若在壹基金去李连杰化的时候,能将这一动作所带来的变化告知公众,四月网就不会认为善款是被李连杰个人贪污了,因为他只是个理事,无签字权、无财务章。若壹基金能够在埋头做事之余普及救灾常识、共享救灾策略与技术,及时披露救灾规划与进程,就不需要在受质疑之后,郝南执笔挥就长文,怒斥质疑方及公众不解救灾常识;也不需要姚遥写《为什么我们需要公益基金会》一文来指责质疑方“一叶障目,无视救灾工作的系统规划,舍本逐末,最终留下的只能是一地鸡毛”;更不需要杨鹏情真意切地洋洋洒洒写就《政治构陷的脏弹,别扔往爱心世界》来费尽唇舌,多做解释。再倘若壹基金能够将财务更详细的公开,就不会有一开始的贪污之说了。
 
  不管是红会、嫣然天使基金,还是壹基金,之所以连遭质疑,终究还是自我披露得不够,信息公开的不到位。透明度越高,迷雾越少,也就没那么多猜忌。纳税人可以去要求政府要透明,要公开官员财产,政府要对纳税人负责。而善款来自公众的NGO又为何迟迟做不到公开透明?明知症结在哪,为何不肯对症下药,而任其屡次犯病,痛苦不堪?NGO何不来个公开通透,为官员的财产公开、政府的透明开个好头?
 
  至于有关知识、信息、技术的共享,不但有助于提升透明度,也是荫及整个公益界与社会发展的。NGO是要有竞争,但不是靠藏着掖着那点自以为能胜出同行的所谓智力成果或者知识产出。若是真正为了公共利益,那点东西被人学了去,最终不还是落到它该到的地方去?正如杨鹏文章说的,NGO的竞争不是你死我活,而是竞争-合作。而现状是,很多NGO过度保密,到处是机密,什么都捂得严严实实的。这哪是为了公共利益?
 
  于公益而言,有质疑是好事,不监督容易有蝇营狗苟。但是,某些质疑可以一次即止,为何要让它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让公众脆弱的小心脏碎了合,合了碎,让有限的注意力净消耗在这一地的鸡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