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黑暗中看见更多

2013-12-03 10:31:14      来源:

       2013年9月8日,首创于德国的“黑暗中对话”体验馆在成都市正式开馆。在这近千平米的场馆内,设置了城市中的不同场景,供体验者在全黑环境下进行体验。这也是中国大陆唯一一家面向公众开放并售票的主题体验馆。

        “希望他们在体验之后,能够改变社会对盲人等弱势群体的偏见和歧视。”这是“黑暗中对话”在中国的创始人蔡史印努力的方向。

        京华时报记者王辉

        一次盲人体验改变了人生

        这家社会企业的使命,就是通过公众在全黑环境下的体验,消除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偏见,并为盲人提供平等就业机会。

        蔡史印与“黑暗中对话”的缘分,只有四年。而她之前的人生轨迹,仍因循“主流人士”的成功标准:拥有纽约州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头衔,先后在通用电气、西门子、罗兰贝格等公司任职,也有自己的时尚服装品牌等。直到2009年,蔡史印遇到了一个叫萨布瑞亚·田贝肯的德国盲人,她的生活慢慢发生改变。

        萨布瑞亚是第一个发明了藏盲文的人,后在西藏开办了盲童学校。当蔡史印走进这所学校时,被那些学生所打动。从那时起,她成为了一名志愿者。这段经历让她意识到通过帮助他人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圆满,也使他人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变化,有更多的机会选择。

        同时,蔡史印也在思考自己的选择到底是什么。偶然机会她接触到了“黑暗中对话”。一次,在亚特兰大买票参观了“黑暗体验馆”后,让她震撼。在全黑的环境下,在盲人引导员的带领下,蔡史印逐一体验公园、咖啡馆、酒吧等城市场所。后来她了解到这家创办于1988年总部设在德国的社会企业的使命,就是通过公众在全黑环境下的体验,消除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偏见,并为盲人提供平等就业机会。

        她发现这才是她一直在寻找的改变视障群体乃至其他弱势群体境遇的途径。于是便进入“黑暗中对话”在德国的总部“对话社会企业”工作了两年。而这份经历,也让她更有机会尝试在中国大陆推动。

        落地中国从工作坊开始

        工作坊投资低、风险小,还可以尝试市场对“黑暗中对话”的接受度。

        2010年,蔡史印在“对话社会企业”担任首席运营官,负责全球的“黑暗中对话”的运营。2011年底离职后,她的身份由首席运营官变成了“黑暗中对话”在中国的创始人。她以加盟商的身份,投资和管理“黑暗中对话”在中国的特许经营。

        目前,“黑暗中对话”包括工作坊、体验馆、生日会、音乐会等活动。其中工作坊和体验馆最为重要。

        体验馆主要面向公众开放,靠门票收入维持运营。馆内设置城市主题场景,公众在75~90分钟内由视障导赏员带领,用眼睛之外的感官去感受世界。

        而工作坊是针对企业高管设计的体验式培训,这些团队成员在视障教练员的带领下,提高管理成员的领导力,帮助解决团队合作、沟通、创新、执行力等问题。

        考虑到一个体验馆至少需要400万的投资费用,装修成本高,且需要比较多的全职员工,蔡史印决定从工作坊开始做起。

        “工作坊投资低、风险小,还可以试探市场的接受度。”蔡史印说,此外,面向企业高管设计的工作坊而收取的费用,也可以支持体验馆的运营。

        其实,早在2007年,“黑暗中对话”就尝试来中国,但“一直不太顺利”。蔡史印透露,主要是选择的合作伙伴都不太成功。

        三年后,恩派联系到“对话社会企业”,希望将“黑暗中对话”引入中国。为避免发生之前的事,蔡史印亲自运作。最终于2010年12月成功在上海落地,并在2012年4月获得上海民政局颁发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资格。

        目前,“黑暗中对话”已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十几个城市落地举办工作坊和企业年会等活动。

        社会企业更看重影响力

        经济永远是一个基础,如果不能自负盈亏不能赚钱的话,那就根本没法生存。不过在赚钱与社会影响力之间矛盾时,我们的优先次序一定是社会影响力在前,赚钱在后。

        参加黑暗中对话,不是“让你去体验失明,去体验盲人的生活”,蔡史印说,但这却是很多人对黑暗中对话的误解,其实我们是“希望让人在失去自己一个感官之后,他会有许多新的‘看见’”。

        “当一个人的感官被屏蔽后,他会发现自己还有其他的感官,也可以去感触和认识这世界,从而也开发或发现自己很多意识不到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不见。因为我们有时太相信眼睛看到的东西。”蔡继续补充道。

        这不仅仅是蔡史印对黑暗的理解,也是黑暗中对话这个社会企业本身的目的。

        黑暗中对话,创立伊始就定位自己是一个社会企业,目的就是改变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偏见和歧视。来到中国后,蔡史印依然秉承黑暗中对话作为一个社会企业的使命。

        她也坦言,黑暗中对话就是一个企业,也会分红,但最终目的是最大化社会影响力。只有有了投资的回报,才能在将来支持更多的社会企业,达到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黑暗中对话是她和几个国外投资者共同出资成立。不过,蔡史印进一步补充她对黑暗中对话的这种社会企业的理解,“经济上永远是一个基础,如果不能自负盈亏不能赚钱的话,那就根本没办法生存。不过在赚钱与社会影响力之间矛盾时,我们的优先次序一定是社会影响力在前,赚钱在后。”

        蔡史印透露,全国范围的黑暗中对话社会企业目前已做到收支平衡。

        障碍来自思想的局限

         改变的不仅是自己,同样她也相信那些参加过黑暗中对话体验后的人们,会重新看待强弱和优劣。他们会意识到在这个环境中,周围的人对自己的重要性。

        蔡史印介绍,目前全国的黑暗中对话有61个全职和兼职的员工,其中41名是视障员工,包括15名导赏员和26名教练。这些员工多是当地的视障人士,为当地的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

        “其实他们的工作并不限于做导赏员和教练,”他们还可以全方面参与到黑暗中对话的发展。“他们的眼睛看不见,但在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比如我们公司的IT就是视障员工管理的。”蔡史印说。

        黑暗中对话也在推动和鼓励他们做得更多,在黑暗中对话中尝试包括网络、员工内训、销售等其他的岗位。而且还可以利用黑暗中对话的全球网络,每年有两到三名的视障员工,有出国培训以及到台湾、香港等地互换工作的机会。此外,为推动和拓展视障人群的平等就业机会,黑暗中对话还设立了视障公益基金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教育。

        “视障员工跟我没有什么不同,在黑暗中对话公司里并没有区分视障员工还是非视障员工。其实真正的目的,就是消除互相之间的障碍,这就好像胖瘦是人的特征之一。”

        蔡史印觉得,这些视障员工都很厉害,他们之前在别的城市工作养家糊口适应不同的环境。她甚至从他们身上学习并认识到,“其实很多障碍,都是来自于我们自身思想的局限。”

        她说,改变的不仅是自己,同样她也相信那些参加过黑暗中对话体验的人们,会重新看待强弱和优劣。他们会意识到在这个环境中,周围的人对自己的重要性。

        再建5个体验馆

        黑暗中对话一定会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需要这样的体验。蔡史印计划至少要在5个城市建立黑暗中对话体验馆。

        自9月8日开馆以来,黑暗中对话体验馆售门票获得收入,但主要依靠其他的工作坊收入来维持平衡。体验馆平日票价为每人100元,周六日及假期票价为120元,学生可享受半价。这价位,蔡史印觉得“还可以,参加体验过的都说值”。

        可能开馆不久的缘故,公众对它还不甚了解,来体验馆的更多是团队。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人,少的话一个人都没有。不过体验馆每天仍要开门。“这跟博物馆一样,没有人来也很正常。不过随着认知度越来越高,相信很快就会像很多其他国家的体验馆一样爆满的。”蔡史印解释。

        目前,前来体验的主要群体是大中小学生,公务员和外资企业员工。有这几个相对稳定的群体,对体验馆至关重要。蔡史印说,未来体验馆也会成为一个成都中小学生思想教育基地。

        对落地在成都的黑暗中对话体验馆,“当地的市民一开始都很好奇,完全不理解,但是做完体验后,基本反馈都非常好。”蔡史印发现,相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来说,视障群体在成都这样的内地城市中被歧视的程度更加高,从而也凸显出黑暗中对话存在的价值。

        她相信,黑暗中对话一定会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需要这样的体验。蔡史印计划至少要在5个城市建立黑暗中对话体验馆。不过,“用怎么样的速度去慢慢扩大化”,而且“让整个团队跟得上增长的速度”也正是她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