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公益青年: 小人物 微动力 大改变

2013-11-29 10:38:43      来源:

       当前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青年公益组织都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相对宽松的环境,给青年公益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很大支持,在这相对优越的条件之下, 青年公益组织如何找到合适的定位,向更专业、更好的方向发展等问题,也成为了不少青年公益组织不断探讨的问题。

  近日,在青年社会组织发展之道系列工作坊第四期“社会创新背景下的青年公益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建议”公益分享会上,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健刚老师受邀主讲,深入剖析了青年公益组织的发展现状,分析青年人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处境与困惑,并就青年公益组织的发展提出建议。

  朱健刚表示,大多数情况下,很多“要闪、要炫、要快乐”的青年公益组织存在着“缺人、缺钱、缺空间”等问题,加上外部权力的干预与限制,其发展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危机。要想解除这些危机,不仅需要外部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也需要公益青年们有一颗坚定的公益心,而不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青年公益组织的崛起

  成立于2009 年的拜客广州,经过了几年的发展,现已是广州小有民气的青年公益组织之一。拜客广州是由一群20 来岁的年轻人创立,创始人之一陈嘉俊当时还只是华南师范大学一名大四的学生。

  “大学生没有钱,没有背景,怎么办?但他们一颗热爱广州的心,让他们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坚持环保公益的道路。为了引起媒体及公众的关注,他们想到给当时的广州市长张广宁送单车,不仅送单车,他们后来还邀请市长骑自行车、测空气等等。也许他们一开始只是想做一些好玩的、令人有热情、有干劲的事情,但他们确实在推动着社会的改变。”一开场,朱健刚便分享了拜客广州、满天星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等青年公益组织的“创业”故事,他表示很欣赏这些青年人的大胆和创新。

  朱健刚指出,现在的大学给大学生参与公益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社会也有很多包容和支持大学生投身公益的力量。在大学校园,大学生可以参加、甚至可以组建自己的社团,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敢想敢做,不断尝试通过一些行动去改变他们生活的社区,生活的城市。

  “小人物”、“微动力”、“大改变”这三个词,是朱健刚对公益青年的三个概括,“虽然这些青年做公益的起点很低, 但他们敢于打破传统的限制,青年人往往能提出很多创新的举措,他们的微小力量带来的是巨大的改变。”

  朱健刚把中国的公益人划分为两代——有理想却很纠结的老一代,其代表人物是希望工程的创建人徐永光;没有包袱并相信未来的新一代,代表人物是“乙肝斗士”雷闯。“老公益容易被政治化,而青年公益组织要闪,要炫,并懂得追求快乐。”

  进入21 世纪,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和互联网的兴起,传统的慈善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了。“尤其是青年人,他们要走自己喜欢的道路,用自己乐意的方式去做公益。青年们有他们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他们敢想敢干,在追逐梦想的同时,也改变着社会。当前社会正发生着急剧的转型,在某些层面上看,青年人引导着社会前行的方向。”朱健刚表示。

  青年公益要“接地气”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年享受着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承担着社会转型所要承受的代价。走出校园、进入社会,青年普遍要承受生存与就业的压力,并常常处于被忽视的境地。面对这一花花世界,青年人的内心也经常充斥着迷茫与无力感。

  “在我看来,青年其实是最被忽视的一个群体,在大学里尤为明显。大学的教师要忙着搞科研、写论文,根本无暇顾及学生。”朱健刚说,也正因为如此,很多青年选择参与公益, 通过公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空间,而在参与和创造中,青年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由新一代公益青年主导的青年公益组织有着自身独特的需求和意义,朱健刚指出,青年公益组织应扎根在自己的家园,要敢于寻求跨界合作以实现公益创新。公益青年是行动中的公民,他们身体力行去塑造公共的空间, 在行动中服务社区,也在行动中重新发现自己。

  但是,在参与公益及其它社会事务的过程中,青年的缺陷也有所显现。首先,青年人缺乏对自己社区的了解, 他们也许热衷到很远的地方做公益,却往往忽视了身边需要关注的问题;其次,青年人对社会各阶层缺乏了解,青年人之间缺乏交流、分享和合作,也让青年人错失了很多共同成长的机会。最后,大部分青年缺乏坚持,要想做好一个公益事业,是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

  “公益对于青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青年自己。青年人通过参与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伙伴,让自己在公益中成长。”朱健刚建议,青年人应该多了解自己的社区,扎根自己的家园,让公益行动接地气,与社区文化连在一起,在公益中重新审视和发现自己。

  朱健刚还引用了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米尔斯的一句话——“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来说明青年人“接地气”的重要性。

  走向专业化的公益

  目前,我国的青年公益乃至整个公益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公益事业的发展仍然需要公益人摸索着前行。在一个新兴的行业里,没有前车之鉴,摸着石头过河,要干成一番事业,这不仅要求当事人有坚定的信念,还要求他们对当前的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部分青年公益组织缺乏长远的规划,面对外来权利的干预与限制,阅历尚浅的公益青年要么撒手不干,要么死扛,而这些,都不能让机构长远、健康地发展下去。”朱健刚认为,“缺人、缺钱、缺空间”是限制青年公益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

  尽管处于起步阶段的青年公益组织在发展上存在种种制约因素,但朱健刚仍表示很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2008 年以后,我国的基金会也崛起了,基金会借自身力量将社会上较为分散或尚未利用的社会资源集合起来, 用以协助缺乏政府资源的公共服务项目,相信,他们会支持好、培育好的青年公益组织发展起来。”

  “在自愿的前提下,公益青年应更加注重公益的专业化发展,并走向专业化的公益。公益是青年成长的方式,在做公益的同时,青年的各方面能力得到迅速提升,思想、行为也将逐渐成熟,相信青年公益的趋势,将逐渐从随手公益发展成为专业公益。”朱健刚建议,在当下社会公益环境急剧转型之际,青年公益组织的发展应与时代的变革联系起来,结合时代的环境,认清服务对象的需求。

  除了给青年公益组织自身的发展提出建议,朱健刚在组织与外界联动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青年公益组织不仅要善于利用自身社会资源,还要懂得联合共青团、基金会等组织机构所能提供的资源。“公益青年要懂得换位思考,准确了解支持者和服务对象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寻求各方资源,以期得到多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