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 法国公民教育的启示

2013-09-10 09:43:56      来源:

       某种程度上,哲学教育塑造了法国的国民性。法国人有着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任何人在遵守某个规则之前,都会先思考一下:我为什么要遵守这个规则?

 
  公民教育起始于西方国家,通过向未成年人开设类似国民教育的课程,使受教育者在既有体制下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在当今世界上的很多国家,这类教育贯穿在各相关科目中,如历史、地理、哲学,也有国家把它单独列为一门课程。在法国,承担这项职责的是中学里的“哲学”课程。

  哲学是法国高中生的必修课,也是高中毕业会考的必考科目。只有通过了这门考试,才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

  法国中学的哲学课程,从内容上讲非常广泛,包含很多中心概念。

  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概念是“良知”。此外,还有“他者”、“语言”、“逻辑与数学”、“人类学”、“技术”、“艺术”、“法律”等等核心概念。

  法国中学哲学教育的目的更多地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哲学地思考”,而不仅仅是哲学知识。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侧重于围绕某个概念主题,给出各著名哲学家关于这个概念的经典论述,然后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分析这些经典论述的内在逻辑;并要求学生课堂陈述、讨论等方式谈一些自己的看法;课后还要完成相关的作业。

  哲学考试的形式往往是开放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就某一个问题阐释自己的理解,侧重于考察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思考的深度,而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和静态的知识。考试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

  以2012年法国高中会考哲学考试题目为例,其中有这样几个问题:“所有的信仰都违背理性吗?”“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加自由?”“工作,是否仅仅为了有用?”第一道题是让学生思考信仰与现实理性是否发生冲突;第二道题目是让学生思考政府的作用、合理性,无政府主义以及现代科层式管理体制的看法;第三道题目则是让学生思考“功利主义”之外的人生价值。

  法国中学哲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对社会问题进行理性思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自己对现代社会的认识。这样的哲学教育也有其内含的价值取向,即:对现代民主制度的维护。无论是何种版本的哲学教材,引用最多的都是那些被称为现代主义哲学大师的学者们,如:康德、黑格尔、笛卡尔、卢梭等。其中,现代哲学的奠基人康德的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相比较而言,那些哲学上的“前现代”或者“后现代”大师,则几乎很少出现在课本里。

  这样的哲学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法国学生经过中学的哲学教育,培育了人文精神,形成了公民视野,学会了独立思考,发展了理性判断下的批判自由,在此基础之上,关怀个体与世界、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学生们掌握了如何运用理性思考,分析这个复杂世界的经济、社会、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面临的挑战,并在公民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可以说,哲学教育使法国学生在拥有人文素养的同时,更富有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

  受哲学教育的影响,法国年轻人思维开放,不因循守旧,对于新鲜、抽象的事物乐于理解和接受。

  哲学教育也使法国的社会文化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更多了一些对于思想文化的重视。法国人最热衷的聊天话题往往是文化、思想方面的。在公共讨论中,很少见到有人会以质疑他人发言动机的方式来驳斥他人的发言内容。

  在某种程度上,哲学教育塑造了法国的国民性。法国人有着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任何人在遵守某个规则之前,都会先思考一下:我为什么要遵守这个规则?因为哲学教育既然是启迪人的思维的,那么培养出来的必然不是某种框架秩序下的“顺民”。因此,法国人的立法和守法更多地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的,其社会政策也更具有“理想主义的左派”特点。

  法国形成今天这样的中学哲学教育,与历史上的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有着深远的关系。作为启蒙思想家的卢梭就认为:教育要符合人的天性,要对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出自由生长、身心调和、不受传统束缚的“自然人”。这些都为现代社会的公民教育提供了价值源泉。

  从拿破仑时代起,哲学就进入了法国中学的课堂。1840年,法国公共教育部长库赞提高了哲学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并通过作文考试的形式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思考和表达。在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一方面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在中学教育中确立了通过哲学教育达到塑造现代公民社会的目的。

  法国中学的哲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在于,哲学教育不应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更不应向学生灌输某种理念“绝对正确”的观念,而是教会学生分析、思考的工具,使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对这个世界作出自己的判断,成为一个现代社会合格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