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传播] 灾难属于突发报道还是常规报道

2013-09-10 09:42:47      来源:

      难属于突发报道还是常规报道呢?这个议题似乎距离救灾的公益人有点远,但其实又很近。这不仅仅是一个报社的老总和编辑记者们思考的命题,也不仅仅是新闻学的专家学者思考的命题,更是一个全社会的议题,我们怎么看待灾难,就会有什么样的灾难报道观。

  日本读卖新闻中国局局长加藤先生在一次灾难记者交流中就抛出了一个观点,灾难对于日本新闻而言属于常规报道。当然,他的角度更多是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切入来解读的。日本媒体对于灾难报道,首先是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关注灾难背后的灾民,这个关注期会长达3个月。然后会进行各种反思,同时还会持续的关注灾民的后续生存问题。

  因此,一个灾难发生后,日本媒体的关注度能够保持一年之久。关注时间能够持续如此之长,让人瞠目,因为国内目前对于正在发生的大型自然灾害,关注度也很难保持一周。

  做这样一个能够长期被公共媒体关注的个人,实在是太幸福了。那是否因为我们的灾害太多,所以关注不过来呢?从加藤先生的观点来看,如果灾难太多,确实是无法持续关注下去的,报纸多少的版面都不能够用承载这么多的信息。

  而从救灾的角度而言,中国的灾害并不难于估计。春天因为春雨贵如油,降水稀少而有旱灾;夏天到来时,西部高山上的冰川积雪开始融化,加上降雨增多,从西部一路东移而下的洪灾;冬天北部高原的雪灾和西南高海拔地区的冻灾又会准时来临。除了台风、冰雹、泥石流和地震,来的并不算很规律,但发生的地区都是能够被测算出来的。

  因此,任何一个地区的灾害,都谈不上突发,一切发生规律早都在人们的计算和掌握之中了。自然灾害的危害,无论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减轻,也无法根除。灾害也并非只是害,而是一直与人相伴相生,洪灾摧毁了家园,但洪灾也孕育了所有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埃及还是中国。

  而我们目前面对灾害的话语,还是以“抗”为主,逢灾必抗,抗旱、抗洪、抗震、抗台风,等等。从大禹开始记录历史的话,人类社会面对灾难最优的选择就不是负隅顽抗,凸显人类要战胜和改造大自然的部分,而是顺应自然,将灾难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与灾难更好地共生。

  使用自然灾害共生的思路,而不是对抗自然灾害的方式,最被关注的那些公共话题,不是那些最被神话的头人,不是那些引人入胜的画面,或者观赏性十足的场景,而是那些遭受灾害的同胞,那些需要关怀的孩子,那些被毁坏的家园。

  如果关注的是常规的个体,而非吸引眼球的突发,自然灾害再多,并不会为媒体带来选择优先报道案例的困难,而是如何选用更好地技术方法,在报道中包容所有需要被关注的个体。

  所以,虽然加藤先生所讲的工作方法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国情,但是他提出的这个理念,我觉得特别好。从救灾的角度而言,是没有突发性救灾而只有常规救灾的,所不同只在于面对不同的救援需求给予相应的施救力度。而灾难报道,我也更期盼能回归到常规报道,每天都关注那些身边需要帮助的灾害中的人们,直到他们恢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