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企业?慈善机构停看听

2013-08-26 09:50:24      来源:

        国有超过6万8千个社会企业,近年由于地方政府删减慈善补助,加上新颁布的“公共服务法案”(Public Services Act) 造成的冲击,整体环境相对不利慈善机构稳定获得赞助资金,因此,越来越多慈善团体希望引进社会企业的观念及运作模式来改善财务与资金来源的困难。

  (编按:英国近期修订“公共服务法”,2012年5月的修订版本指出,政府在进行招标采购时,需考量合作单位能否提升经济、社会与环境福祉。该法使政府部门将非商业机构纳入采购考量对象,此举对社会企业来说无疑为一大福音。社会企业的宗旨为创造社会公益,一旦社会公益成为政府采购的筛选条件之一,社会企业将有更多机会与公部门合作)

  鉴此,英国社会企业Pilotlight与Social Enterprise UK合作,共同发表一份名为“为什么要转型成社会企业”(Why Social Enterprise) 的指南。他们主张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有助慈善机构在财务上自给自足,但此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团体,不同的单位应该先了解自己组织的特性,并且对社会企业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后,方能准确评估转变成为社会企业可否提升慈善机构的永续经营与社会影响力。

  社会企业的运作与商业行为都是为了社会公益,所有盈余将用来重新投资该企业或社群。虽然社会企业目前尚无官方统一定义,亦无硬性规定其组织架构。但却有许多注册为慈善团体的机构,在实务上却以社会企业的方式运行。这种“以商业模式运作慈善团体、以贩售服务或商品获得资金来源而进行社会公益事业”的概念已见雏形,但在慈善界尚未蔚为主流。

  对众多慈善单位的董事会与成员而言,从“接受外界资金援助”到“自行贩售服务或产品维持收入”乃不小转变。商业模式与慈善机构的文化与特性乍看之下虽不尽相同,但事实上皆可以是为了社会公益而存在。社会企业真正的精髓并不是要放弃某些不赚钱的社会服务项目,而是为慈善与公益活动寻找更多资金来源;瞭解哪些服务可以创造收入,再以那些收入作为其他服务的基础。

  若是慈善机构需创造利润方能支持公益活动,就必须跳脱原本的运作技巧与思维模式,真实地评估服务的成本,以确保获利。若不能,只是徒增慈善团体转型困难。许多英国慈善团体都面临转型瓶颈。有些团体在原本的机构之外设立“不同的”社会企业,却只是增加治理与管理的复杂性与困难度;有些团体的构想正确,但商业技巧与相关思维却发展不全。因此若有需要,慈善机构应寻求专业谘询,学习商业运作技巧及观念,以便在推动新服务或产品上市前,能做完善的规划与策略思考。

  例如英国专门帮助贫困年轻人的慈善团体Worth Unlimited,其行政总裁Tim Evans就指出:“我们拥有许多很好的点子,但是这些点子必须经过谨慎思考与规划才能让新成立的社会企业融入自己的慈善机构。”Worth Unlimited 与Pilotlight的合作无间,是Worth Enterprises(Worth Unlimited所成立的社会企业)能顺利运作的重要原因。

  Worth Enterprises经营两种店面,脚踏车维修及面包店,让年轻人可以学到工作技巧及工作经验;而Pilotlight则请资深经理人教导员工如何规划商业活动与确立商业模式。Timq认为,商业模式的确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员工摆脱旧思维,以商业经营的角度,思考转型为慈善机构所带来的帮助。

  社会企业或许可以帮助慈善机构拥有稳定可靠的资金,但最重要的是,在提供新产品或服务之前,都必须经过谨慎评估与规划,使新的点子可以兼顾公益与增加收入的目的;而即使是已经有稳定资金的企业,也不能依赖现有的营运方式,需要透过不断的创新产品与服务并且发展企业多元化的获利模式,才能永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