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达康福协会理事难寻凸显公益组织治理困境

2013-08-14 08:37:25      来源:
        8月18日,广东知名的麻风病康复者服务机构汉达康福协会即将改选第五届理事会。为加强机构的资源筹集和促进未来的机构转型,汉达秘书长陈志强对此次改选寄予厚望,千方百计地寻找作为非麻风病康复者的社会人士加入第五届理事会,然而现实却是:贤良之才难寻。
  “做民间公益组织的理事是一件付出远远大于收获的差事,需要意愿和能力的高度契合,加上目前国内公众的观念还跟不上,因此对于民间公益组织来说,理事难寻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陈志强说,他因此希望通过媒体进行公开招募,“即使最终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但至少可以让人们对公益组织的机构治理有更多了解。”
  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理事会
  汉达自成立以来,其理事会已先后换了4届。
  1996年汉达正式登记注册为社团组织,同年第一届理事会成立,10名理事当中有2名是麻风病康复者,其他绝大多数为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在当时,让作为机构服务对象的麻风病康复者进入理事会,使该机构的服务宗旨更为彰显。
  1999年,汉达改选第二届理事会。由于当时政策规定政府公务员不能兼任社团主要负责人,所有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均退出了汉达的理事会,最终第二届理事会16名成员中有14名是麻风病康复者,仅汉达创始人杨理合教授以及现在的秘书长陈志强两名非康复者担任理事。
  2008年,汉达正面临国际捐赠减少、机构亟待转型的困境,经过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朱健刚评估后,其结论认为:汉达应该在当年的第四届理事会改选中引进更多的非康复者理事,以拓展资金来源,打开发展视野。“这个结论在当时引起了康复者理事们的激烈反对,有的理事当场拍桌子了。”陈志强回忆说,但尽管如此,经过耐心的沟通与准备,第四届理事会还是在15名成员中引进了5位社会人士,涉及企业管理、法律、财务等多个领域。
  可以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届理事会都给汉达带来了不同的发展机会,特别是第四届理事会中社会人士的资源和影响力都令人耳目一新。例如,曾担任美国鞋业协会董事的葛毅文理事为汉达找到了福建的一家工厂专门负责定做麻风病康复者保护鞋,同时还在机构管理方面给了陈志强极大启发;身为广东狮子会会员的张海平理事组织狮子会博爱服务队的志愿者定期探访麻风病康复村,开展了“亚运火炬传递”等别开生面的活动。
  民间公益组织理事难寻是普遍问题
  正是基于第四届理事会的成功,以及汉达继续推进转型的需要,第五届理事会的改选才特别注重对社会人士的招募。然而,这次招募却遇到不小的困难。
  一方面,汉达对于理事人选有着比较高的期望。陈志强希望第五届理事会不仅能够给汉达带来资源的支持,更能够从宏观的层面对机构未来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进行决策和把握,这就要求理事人选既要了解汉达以及麻风病,又要甘于付出不求回报,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和影响力,这样的人“太少了”。
  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于担任公益慈善机构理事的观念和认识还很不到位,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据了解,在一些公益慈善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只要公益慈善组织发布理事招募公告,就会有很多人主动应征,因为这被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佳体现,但在国内,这种观念在社会公众之中还很薄弱。
  “这导致民间公益慈善组织普遍面临理事人选缺乏的问题,相应地也会对机构的社会动员能力带来削弱。”陈志强说。
  不过,与汉达相比,也有一些民间公益组织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缓解了这一问题。例如,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主要由退休的政界、商界杰出人士发起,因而在理事会中也凝聚了一大批政界、商界和学界人士;广州市海珠区满天星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的发起人主要是商界人士,他们也是理事会的主要成员;“豪华版”的理事会则如壹基金、SEE基金会等,众多商业“大佬”令机构的社会动员能力如虎添翼。不过,对于大量普通的民间公益组织来说,“豪华版”理事会显然高不可攀,一些小机构甚至连足够人数都难以凑齐。
  现在,汉达秘书长陈志强也在反思以往的理事会建设策略的得失:一方面,让大量的麻风病康复者担任理事使机构的服务宗旨更为彰显;但另一方面,对非康复者理事的“忽视”则让汉达未能及时建立强大的社会关系网络,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
  第五届理事会改选即将到来,汉达也为此做了许多的准备、发出了许多邀请,从台湾到四川大凉山麻风村支教10多年的张平宜女士等知名人士也都在候选人的邀请名单之列。“不过,我们还是希望尝试通过媒体面向社会扩大招募的范围,可能最终还是招不到,但如果有越来越多的民间公益组织都这样进行公开招募的话,人们或许也会对民间公益组织的治理形成更深的了解。”陈志强说,“汉达或许还不足以成为理事们的荣耀,但至少不会让他们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