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宗习:浅析民间公益性组织的发展

2013-07-26 11:36:00      来源:

       立和谐社会离不开全民的参与,一个和谐的社会里不能没有民间组织。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学界越来越多的把“公民社会”作为分析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工具

,以此来衡量社会文明发展的水平。自然而然,民间公益性组织(以下用英文简称NGO代替)也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民间人士

自发参加社会各项服务的热情空前高涨,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参与的专业水准越来越高,其活跃性、重要性日渐突出。
  
  伴随着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和参与空间,各类利益诉求和人性愿望的及时表达与传播,在网络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群体。随着交流的深入发

展,落地下的现实行为也随之展开。从网络探讨到地面落实,这一般是NGO的诞生形式。
  
  NGO与政府机构的公益性组织,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一是非官方性(民间性),二是独立性(自主性),三是完全自愿性,四是非赢利

性,五是较纯粹的公益性。这些独一无二的特征,使得NGO服务社会的方式,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发展特点。
  
  第一,自主参与公共服务,形成与政府合作的新格局。在法律援助、社区矫正、老年关怀、扶贫开发、环境保护等众多公共服务领域,都出现了政府许可、委

托某个或一些NGO参与,形成与政府合作互动的新模式。在笔者曾工作过的青海义工联,因有许多专业人士的参与,接受过大量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政府委派项目


  
  第二,行业协会发展势头良好,NGO在市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各种侵

害大众权益的行为层出不穷。行业协会在维权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成为一支树正气、讨公平重要的社会力量。
  
  第三,借助网络媒体,各种民生呼声得以回应。如山区贫困学生救助信息的广为传播,短时间内依靠大众汇聚的力量得以解决。但更长远看,各级政府部门势

必会高度关注这类被忽视的问题,也必定会采取长期措施予以根本解决。
  
  那么,如今NGO的发展都面临怎样的现状呢?
  
  一、身份合法性问题。无可争辩的是许多NGO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了政府部门,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的许多职能。然而,许多NGO只获得某些官方人士的口头

认可。由于找不到业务主管部门挂靠,一直未能在民政局登记注册确定其特殊的身份,欠缺足够的官方合法证实。即使许多的NGO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信任和支

持。通过媒体报道和公开活动,在一般民众中营造了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缺乏官方合法性,无疑会影响其在广大民间合法性的建立。
  
  二、经费来源问题。大多数NGO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自愿捐赠,由于经费难以长期有效供应,严重影响了长久有效地开展系统的项目工作。
  
  三、内部管理问题。许多NGO组织架构简单,制度不够完善,分工不够细化。专职工作人员较少,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却较大,人力不足、素质不高严重影响服务

质量和实际效果。加上社会环境中的种种限制,在各项工作中内容和形式都缺乏创新。甚至是义工和服务对象之间难以维系一种稳定的沟通关系,因而难以取得长

久的实效。
  
  四、其他问题。较为普遍的一点是存在资源不足的难题。大多数NGO缺乏固定运作团队,缺乏较固定的办公场所。另一个重要难题是组织的动员能力有限,宣传

渠道单一。许多NGO普遍缺少专业人才,因而在资源动员、组织管理、危机应对,特别是服务于公共服务相关的专业需求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除此外,NGO彼此之间,以及和各种社会力量、政府及媒体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有效交流与互动。甚至一些NGO会为了获得一两个项目你争我夺、彼此攻击,有些

NGO内部也发生激烈的纷争直至内讧。
  
  任何社会组织都只能生存于一定的制度空间之中。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会公益文化,NGO的发展尚处在较为混沌的原生态状态。NGO要克

服制度与资源的约束,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群策群力,通过自己长期的积极作为,发挥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消除政府与社会的疑虑,争取全社会更多的信任

和支持,为自己的生存及发展赢得更为有利的内外条件。
  
  作者简介:
  
  何宗习,男,汉族,80后,宁强人,现供职于政府部门。
  
  应用心理学本科学历。拥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师职业资格,中国心理学家协会常务理事。
  
  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服务于青海义工联合会(简称青海义工联),期间担任外宣组副组长、心理咨询组长。
  
  曾志愿服务于2010玉树4.14地震灾后心理援助。有多次深入聋哑学校、敬老院、贫困村落对需要人群进行心理抚慰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