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资产化”或为基金会转型的大方向

2014-05-16 10:01:36      来源:
       年来,在商业领域,“轻资产化”这个概念日渐火爆。所谓“轻资产化”,指的是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品牌建设、销售和服务上,而将生产线外置,即通过订单生产的方式,贴牌生产产品。其中,高科技企业尤为青睐这种模式,包括苹果、小米在内的各类企业纷纷“弃暗投明”。在这股浪潮的席卷下,甚至连某些一直坚守底线的公司都终于忍受不住,最终走上了将剥离自有资产的道路。比如,近日,一直都坚持自己生产手机的HTC也宣布将采用订单生产的方式制造低端手机。
 
  之所以这些商业公司选择“轻资产化”,是因为流水线的维护需要大量的成本,且不说生产线上的员工工资和生产器械的维护成本,就算是生产线的管理成本也足够消耗企业的大量能量了。所以,将这些“尾大不掉”的资产外置,而专心于产品研发、品牌建设、销售和服务等领域,是众多深谙企业高效管理的企业家们的高明的选择。
 
  当然,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轻资产化模式的出现,也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行业内部分工进一步精细化,多方协作,最终推动产业格局的不断完善。
 
  对于公益领域而言,基金会的转型也可以考虑走这条路。目前,众多基金会面临的问题是资产“过重”,即基金会职能太多,不仅要负责筹款、资金运作,还要考虑如何做项目。精力分散不说,实际的运作效率、效果也多不理想。特别是在项目运作方面,由于基金会要自己做项目,所以就不得不养一大帮项目官员,而为了管理好项目团队,又不得不增加人事、财务等各方面的负担。为此白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此,很多基金会只能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而随着基金会定位的日渐走高,即成为行业的最高层,褚老师以为,以上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而“轻资产化”则必将成为未来基金会转型的大方向。为了实现轻资产化,基金会应考虑将产品生产线外置,即采用外包给NGO组织的形式,将项目运作的职能剥离。而基金会自身则专注于品牌建设、筹款和资金运作等工作。当然,接受委托的NGO组织不能以自己的名义,而应以委托方,即基金会的名义来运作项目。这样一来,基金会既能“贴牌生产”,又能专心的做好筹款等工作。而这样做的好处,除了能使委托双方都皆大欢喜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促成产业结构的完善,改变大家都是NGO组织,大家都是“苦命郎”的现状。
 
  或许有人会问,这种轻资产化模式和外国的资助型基金会有什么区别?区别很明显,资助型基金会虽然也委托其他NGO组织开展项目,但并不采用“贴牌生产”的模式,即项目品牌依旧是NGO组织自己的,而基金会仅是作为资助方出现的。但在国内,由于大家都很注重项目,特别是基金会在筹款时,捐赠方一定会问及项目的情况,所以,无法完全采用国外的资助型基金会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一些变通的手段,将纯资助变为“轻资产化”模式下的“贴牌生产”则是一种上佳的选择了。
 
  所以,褚老师以为,随着我国公益领域产业结构的日益完善,战略清晰、视野宏观的基金会领导人们一定会纷纷走上“轻资产化”这条道路的。而这或许也是我国公益行业未来发展迷局的一个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