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慈善发展经验谈

2014-05-09 09:43:07      来源:
       论是以“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为标榜的佛光山,或是以“佛法生活化,菩萨人间化”为理念的慈济功德会,以“提升人间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目标的法鼓山等,在短期内崛起,并有力地推动了“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之福田;勤植万蕊心莲,同造爱的社会”为宗旨的社会慈善事业。笔者感到,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台湾地区佛教主流思想——“人间佛教”的推动。“人间佛教”的创立者太虚大师曾说过:“人间佛教,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当代台湾佛教界的指导理念即是“人间佛教”的思想。尤其是佛光山、慈济等现代大型佛教团体,更是把“建设人间净土”作为自己的志业,身体力行。它们号召信徒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入世,用“菩萨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特征是积极介入到社会的服务工作中,开展广泛的慈善助人事业。据笔者长期观察,台湾佛教慈善的服务品质、思维理念、专业方法和管理水平都非常不错,佛教团体从济贫、孤老等传统项目,也向教育、医疗、文化等现代公益领域转型,成为推进台湾社会福利的重要动力。
 
  其次,台湾地区长期的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成为佛教慈善不断精益的后盾。佛教是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佛教慈善的发展其实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证明,台湾人间佛教和大规模慈善的迅速发展正是与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相同步的。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民众生活富裕,寺院经济得到保证,有能力来帮助弱者。经济发展,也造成了更大的贫富差距和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佛教界开展慈善活动和心灵关怀。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佛教的现代变革,人间佛教理念与社会伦理有机融合,激励了台湾民众的助人心理。这种带有佛教内涵的志愿精神,形塑了台湾民间慈善文化。
 
  第三,卓越领袖的感召力。台湾岛内四大道场的创立者均有高超的口才,个个不仅善于演讲,还定期在电视、网络上开专题讲座,对吸引信众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2005年曾播出过一期主持人白岩松专访慈济功德会创始人证严法师的节目,证严法师面对亿万观众娓娓道来她的理念,她讲到人要自爱、知足,“嚼槟榔明明知道它对身体有伤害,喝酒、抽烟,对身体都是有害无利的,所以要先自爱,做个清清楚楚的人……佛法常常说人间苦,苦疾灭道,你要去发现到了苦难,才能启发出自己的爱心,你看到苦难,你才知道原来我是幸福的……”写作本文前,笔者再一次看了这段影像,这种从日常生活中讲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是很能打动信众的。
 
  最后一点,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就是台湾佛教出家女众的崛起。台湾出家女众以“素质高、人数多”的特色及活跃的弘化活动,备受岛内各界肯定。曾有数据统计,目前受戒的比丘尼与比丘比例大约是3:1,加上在家的女性居士,更是惊人庞大的数据。台湾著名学者江灿腾指出,“台湾佛教其实已是女性当家了,若比丘尼集体罢工,那么佛寺就要崩盘”。大量高素质、高学历,且具有温柔娴淑、独特魅力的出家女众组成和经营的佛教志业,必定彰显出不同以往的特色,她们也以她们的慈爱和悲悯之心,影响着慈善事业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