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咏:90后公益领袖

2013-12-31 10:53:22      来源:

       不幸来临时,我们可以被摧毁,也可以将不幸化为力量,并为之奋斗。90后公益领袖郭咏,用他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号召了更多社会各界人士,向孤寡老人、孤儿、身心障碍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服务。郭咏和联盟的爱心人士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向世人们证明了,没有钱照样一样可以做慈善,有时,一个行为、一个眼神、甚至是一个微笑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来说,比金钱上的资助更重要。

  命运多舛 艰难前行
  1990年7月,郭咏出生在国家级贫困县——临汾市汾西县邢家要乡金枝头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为了给患淋巴腺肿瘤的爷爷买药,乘上了开往县城的客车。不料,客车与一辆货车相撞,夫妻俩双双遇难。幼小的郭咏从此失去了爸爸妈妈,年迈的奶奶除照顾他之外,还得照顾重病缠身的爷爷。两个月后,爷爷也永远离开了他。
  家庭的重担落在郭咏年岁已高的奶奶的肩上。为了养活郭咏,奶奶起早贪黑地辛勤劳作。郭咏正读初中的叔叔不忍心看鬓发斑白的母亲操劳过度,毅然辍学到外地打工。那段日子,郭咏的生活费就靠年仅十几岁的叔叔给人打工供给。日子在寒来暑往中一天天地煎熬着。1997年,郭咏到了上学的年龄,可他付不起每年97元的书费和学费。看到小伙伴们都背着书包去了学校,他向奶奶哭着要去上学,无奈的奶奶只能和他一起抹眼泪。看到奶奶流泪,懂事的郭咏没有再哭闹,只是经常跑到教室门外听老师讲课。山村的学校只有一间教室,5个年级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不管老师讲几年级的课程,不管是否能听懂,小郭咏都趴在窗外听得津津有味。后来,在村委会和热心村民的帮助下,小郭咏终于走进了校园。
  自从走进校园的那一刻,郭咏就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他学习非常刻苦,尤其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上三年级时,一次老师给学生读报,郭咏第一次看到了报纸上的现代诗。他突然觉得,这个东西他也能写,于是就开始学着写诗。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作家、文豪,甚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叔叔的意外被害对奶奶是一个更加沉重的打击,也让郭咏的梦想几尽破碎。他不想就此放弃学业,他决定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这个家,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利用假期和周末,涮盘子、捡垃圾、贴广告、当家教……靠着打工维持学业,同时支撑着风雨飘摇的家。每天晚上,他都把自己的经历和梦想用文字记录下来,给报社杂志社投稿。幸运的是,他的作品陆续开始发表,也因此获得了一些稿费,在学校小有名气。
  2005年,郭咏年迈的奶奶因高血压致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郭咏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奶奶,一边打工。2007年,他创作的文学作品《追求勇气》在第二届中华青少年文学书画摄影大赛中荣获少年组一等奖。郭咏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到高中毕业,郭咏已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作品60余篇,还有自创小说两部和800余首诗歌。但缘于经济的制约,他未能实现自己的出书梦。
  18岁时,挚爱的奶奶也过世了。生活的磨难也让郭咏更多地理解和懂得了与他一样的弱势群体的感受,面对他们,郭咏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高中时,他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热衷于公益行动。当大家对艾滋病惟恐避之不及的时候,他积极地在临汾市“绿色港湾”做防艾宣传志愿者,被誉为临汾“防艾志愿第一人”。

  创办零捐款公益组织,让公益变的更简单
  2008年,18岁的郭咏幸运地走进了大学的校门,第一次离开了故乡;18岁,家里惟一的亲人奶奶病逝了;18岁,郭咏决定开始去帮助更困难的人。这个本来最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决定要尽其所能去关爱别人。
  踏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看到有社团在招志愿者去做公益活动,郭咏兴冲冲赶去报名,却被拒之门外。并不是大家不接受他,而是做“公益活动”需要捐50元钱,对他来说,这是笔不小的开支。“没钱,不好意思,你不能加入。” 贫困就不能做公益了吗?能不能做一个“不需要捐钱,但求出力的一个公益组织呢?”他决定先从自己开始,向孤寡老人、临终患者、孤儿、身心障碍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服务。
  郭咏在上大学的第一年即2008年创办了“北京公益联盟”。这是北京市第一个由大学生创办的民间公益组织,号称“零捐款”公益。
  经过4年的努力,目前“零捐款”的成员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全国近15万志愿者,并和全国4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大学四年,20余万元的公益活动经费都是“盟主”郭咏一个人掏。郭咏并没有什么“好干爹”,更不是富家子弟。他是一个孤儿,来自山西的国家级贫困县汾西,上大学还是靠助学贷款实现的。为了赚更多钱,他做过清洁工、手机促销员、保安等,并自学软件为公司制作海报文案、图书编排等。每天下午3点半以后,郭咏就开始做兼职,一般每天要工作4—5个小时,饭菜就是馒头就咸菜。“一个月,卖U盘和软件能赚800块,写稿的稿费能有500—1000块,给网站做软件能赚800块……”在课堂之外,郭咏自己的打工计划排得很满。他边挣活动经费,边号召同学们向孤寡老人、孤儿和残疾人士提供无偿服务。
  郭咏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作为“有爱,无障碍”残障人求助热线,主要在生活、信息、出行上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帮扶:为他们交水电暖费,教他们上网,并组织活动帮助3000多名北京残障人士实现了游故宫、长城和央视塔等心愿。
  此外,郭咏和志愿者们还是北京海淀区残联聋儿康复中心的“天使”。他们每周末都要去陪护孩子,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庆祝节日。孩子们在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的照顾下,走出了自闭,变得活泼开朗。
  2012年底,在由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主办的“北京榜样,传递正能量”评选活动中,郭咏凭借自己的公益行为被评为“北京榜样”。
  如今,郭咏大学毕业了,他亲手创立的“北京公益联盟”也面临着转型。
  “一天接100多个电话很正常,但我毕竟还有工作,所以有专人接热线是当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郭咏说。另外,随着公益项目越来越多,单凭他的个人收入可能无力承担,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探讨的问题。
  虽然这些年很多人想捐款,甚至想捐500万元的都有,但都被他谢绝了。“因为我们还没有注册,缺乏监管,如果我接受了人家的钱,是对捐赠人的不负责任”他说。

  不让弱者的声音淹没在喧嚣的城市里
  2009年10月,90后在校大学生郭咏用自己的电话开通了国内首个身心障碍求助热线。并提出“无障碍进社会”。主要为身心障碍人士提供出行、心理、法律、信息、医疗等无偿服务。倡导信息及无障碍出行理念,促进残健共融。
  走出家门,是残障人士尤其是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第一步,对残疾人而言,无障碍设施不仅创造了必要的出行条件,更重要的,希望通过此类活动,能消除残疾人内心的自卑和沮丧,使他们勇敢地参与社会生活。
  当时,第一个打进电话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她委托郭咏帮助行动不便的老父亲去买一本书。老人家住房山,他拿到书后,感慨万分地说:“我坐轮椅大半辈子了,从没有去过故宫、长城!”
  老人的这句话,给了郭咏启发,有多少像老人这样的残疾人一辈子都幻想着能去故宫、长城看一看啊?为此,郭咏曾先后4次自费去故宫“踩点”,描绘出了轮椅路线,他还两次自费登上长城,考察路线。
  11月,一切就绪后,33名坐轮椅的残障人士在郭咏和他的志愿者团队的帮助下,来到了故宫参观。门票和午餐都是郭咏一个人承担的,他始终拒绝别人资助自己。
  4个月后,郭咏和他的志愿者团队用自己的双手,又将40名坐轮椅的残疾人一步一步地抬上了长城! 烈日当空,郭咏和另一名志愿者抬着其中一部轮椅,一步一步艰难地向上攀登。他感觉到自己与天空越来越近,过去和汗水都被抛在了身后。
  大山中走出来的苦孩子就是有这种勇于攀登的精神。

  让无声的爱“发声”,关注中国听障儿童
  2008年北京公益联盟成立,郭咏和志愿者开始关注听障儿童,是国内最早关注听障儿童的公益组织,目前北京公益联盟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15个省市开展听障儿童康复项目,受益人数达20000余人,同时在农村普及童儿康复知识,让每一个降临的天使都能走出无声的世界。
  2008年,郭咏一个人拉着行李箱,来到北京上大学。他在校园安顿下来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找工作养活自己,而是上网搜索公益活动,寻找“精神食粮”。9月6日一早,郭咏就起床了,一个人从学校一路坐公交车,前往海淀区残联聋儿康复中心。起初,不管郭咏多么努力地冲着孩子们笑,孩子们还是视而不见,这种孤僻的表情,一下子刺痛了郭咏的双眼。一时间仿佛时光倒流,郭咏看到了曾经那个无助的自己。当晚,郭咏回到学校宿舍后,辗转难眠。第二天一早,天还没有亮,他就坐上了头班公交车,直奔聋儿康复中心,敲响了中心负责人全贵云的门。他有一个想法,要长期帮助这些聋儿,直到他们像自己一样,打开心门,重新笑起来!
  从此,郭咏把这里当成了家。不管刮风下雨,每个周末,他都会出现在全贵云眼前,一坚持就是整整4年。
  无声世界的天使刺痛了郭咏的心,四年,200多个周末,他从没有让爱间断。
  郭咏说:“公益十年,公益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一直觉得公益不是有钱人的特权,我的梦想是让公益成为一种热爱生活的方式,而不是奢侈,这些年我不图名也不图利,就想通过自己辛勤的双手和一颗感恩的心,去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一些帮助,让他们相信这世界充满爱,让更多人不因自己的贫穷而远离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