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农村扶贫与发展 蜀光“对话”回顾十年路

2013-12-26 10:01:18      来源:
        2013年12月21日下午,在巴蜀文化氛围浓厚的成都宽窄巷子,数十位来宾应邀参加了成都蜀光社区发展能力建设中心(以下简称“蜀光”)举办的“对话蜀光:蜀光十年聚会”。来宾们喝茶摆谈、小酌闲聊,在轻松的氛围下了解蜀光的发展历程,分享与蜀光相识、交往乃至合作的个人经历和感受。
           
        自2003年成立以来,蜀光一直以农村扶贫与发展为主要工作领域,以“能力建设”与“推广应用参与式方法”为主要工作策略。作为NGO与政府合作扶贫试点的探索者,蜀光从2005年开始至今,进行了NGO承担政府整村推进项目、NGO承担政府灾后重建项目以及社区发展基金项目试点。截至目前,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小金县,蜀光与县扶贫办合作,已将社区发展基金项目发展到27个村。蜀光为政府采购NGO服务提供了多种样本和案例,希望“通过这些试点,逐步证明NGO有能力承担不同的政府扶贫任务,也能够成规模地承担政府扶贫任务。”
 
        从2008年~2011年,为应对草场退化问题,蜀光在西部民族地区的3个村通过参与式方法推动建立社区草场管理小组,恢复村规民约,同时通过社区发展基金支持草场管理小组,实现社区主导的草畜平衡。
 
        十年中蜀光开展的其他活动,包括社区集体林业可持续管理(2008~2011年);推动民族社区(彝族、羌族和藏族各一个贫困村)增收的连接市场试点(2010~2012年);汶川地震后开展的茂县妇女灾后重建能力建设(2008~2010年)、小金和绵竹灾后重建项目(2008~2010年)。此外,还为国内外发展机构提供技术咨询和评估服务。
 
        蜀光地处西南,作为地方性支持平台对草根NGO和青年志愿者提供能力建设支持。2006~2007年间,蜀光从参加培训的草根NGO中选取了7家组织,为它们设计和实施社区发展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2012年,蜀光启动了西部草根NGO能力建设项目,为四川、陕西、青海和广西4省缺乏培训机会的草根NGO提供项目操作和组织管理培训。蜀光还曾与川内十余家NGO合作开展了青年志愿者实习生项目,为公益组织培养青年后备人才。
 
        蜀光一直以工商注册的形式开展活动,直到2011年,蜀光被纳入成都市第一批社会组织无业务主管试点,在市民政局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律上的认可为蜀光带来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作为一家扶贫发展机构,蜀光对国际发展理念有很强的认同,注重社区参与和帮助社区提升自治能力;作为立足农村社区(包括少数民族社区)的机构,蜀光同时又是一家“接地气”的机构,强调在项目执行中将发展理念与社区实际结合,尊重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利用乡村的各种资源协调利益相关人群,加强项目的实操效果。聚会开场,蜀光负责人就着PPT上的照片讲故事,介绍机构的十年发展路,这些照片的另一头就连着鲜活的现实。她讲着讲着,上面叫得出名字的农民朋友、县、乡、村的各级干部们就从远方的社区呼之欲出。现场的来宾,包括蜀光的工作人员,不时有人从各类场景中找到自己去项目点考察调研或者开展工作的身影。
 
        有的来宾来自政府相关部门,还有不少人是四川和北京的专家学者,反映出蜀光对政府和专家资源的吸附、整合能力。与蜀光创办者个人背景相关联的机构资源禀赋,为其运作项目提供了持续的专家支持,同时也成为蜀光对扶贫政策产生影响的渠道。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官员、学者和NGO同仁“云集”的聚会,摆脱了正襟危坐的形式,处处显出“非正式”的味道。在即兴发言环节,每位发言者都以个人角度谈与蜀光的交往经历,谈参与蜀光给自己带来的改变,无形中抛开了自己的外在身份,将自己“还原”为蜀光的朋友和支持者,流露着情感上的联系。发言者的踊跃使这个时段拉得有点长,以至于蜀光创办人在三言两语的简短致辞中准备结束这个时段的时候,表示有点惊讶大家怎么能够经历这么长的个人即兴发言而不感到困倦。
 
        一位学者谈到蜀光的专业能力和奉献精神、公益上的理性与感性两重特质。在座不少人在与蜀光的交往和合作中感受到蜀光重大局、不拘泥形式、看重情感细节的方式,喜欢一起做事的感觉。如一位学者所言,蜀光也让支持者感受到机构团队的活力,自己是与蜀光一同成长。
 
        蜀光在对外传播方面一直保持低调,机构网站(www.scrural.org)在十周年快要来临之际才刚刚正式上线。不过,发给来宾的机构宣传材料设计精美,一幅幅反映社区文化元素和项目活动的书签和照片,配合着文字反映蜀光十年来走过的路、做过的事,有厚积薄发的意味。从项目试点到形成模式,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再到规模拓展和政策倡导,是NGO操作的一个常规路数。蜀光一直在形成模式和总结模式的过程中保持自我反思乃至质疑,不轻言成功。在众声喧哗、公益热点频出又快速轮动的公益行业,蜀光似乎更喜欢润物细无声。这样的低调也许过于持重,但也不失为蜀光所坚持的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