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益组织期待行业共同体 加强NGO之间合作

2013-11-28 10:17:41      来源:

        2013年11月7日、8日,第三届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在文化古都西安举行,共有223家教育公益组织代表和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等500余人参与了为期两天的年会。

        本届年会由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陕西纯山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资助方为香港徐氏家族慈善基金会、北京亿方公益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和澳门同济慈善会。

        年会的主题是“底部攻坚—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聚焦在撤点并校后当前农村的后20%弱势群体,期待通过梳理教育大环境的变化以及教育公益组织的现状,启发公益组织的思考,促进公益组织之间的交流、学习与合作,促进中国的教育公益事业的发展。

        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胜利发布了《中国教育公益组织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此次报告针对的是以0——18岁的儿童、学生、社会青少年以及教师等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公益组织从业者为工作对象的教育公益组织,且研究样本是民间自发的活跃的教育公益组织,共计223个样本。

        未注册机构占样本总量24%

        报告显示,这几年教育公益组织的合法性状态有所改善。民非注册已经成为其主要形式,占样本总量的39%,但未注册机构仍占24%。工商注册机构有所减少,占样本总量10%。报告分析,教育公益组织作为汇聚志愿者最多的公益组织类型,社团注册本应成为其主要注册形式之一,但目前仅占7%。随着民政部门开放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注册的政策推行,教育公益组织合法注册比例也会逐步上升。

        人员流动性大

        在教育公益组织从业人员分析上,通过网络随即调查得到的数据,从业人员来源中,企事业单位和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占比是最高的,有教育工作经验的比较少。报告认为,这对组织的专业化状态是有所影响的。其中,65%的人在工作中感到很有成就感,但是有39%的人打算换工作。

        教育公益组织新特点

        第一,社会主流人群关注和介入教育公益领域,志愿者精神的传播和践行成为“时尚”,具体表现如知名媒体人带动作用、归国留学生群体和城市白领的广泛参与。第二,互联网、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微公益和网络草根公益组织积极涌现。第三,教育公益组织的工作在逐渐向改善教育内涵的方向转变。第四是教育公益组织支持性机构有一定发展,行业平台出现,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第五是政府推出了向公益组织购买服务的尝试,黄胜利认为,这个尝试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数量太小,目前作用有限,购买服务的渠道和方式还有待改进。

        加强教育NGO之间的交流合作

        教育公益组织是发展较早并且比较蓬勃的领域,但仍存在数量少、规模小、资源匮乏等问题。而随着发展空间、功能的扩展,传统的“单打独斗”愈发艰难,如何整合资源,使教育公益组织在民间形成联盟,互通有无,共同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而基于组织联动的问题解决方案,本身就是工作创新的一部分,这种方式也必然会催生更多的“教育公益共同体”。

        与会者都希望建立更紧密的教育NGO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形成联盟,搭建一个共同解决问题的发声和行动机制。

        目前的10大工作领域,其中阅读、学前教育已经形成比较明确的支持和发展平台,是值得重视、可资借鉴的发展方向。如果有更多的领域形成NGO自身交流、合作、支持的机制,意味着教育NGO进入一个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

        非公募基金会是教育NGO中成长和发展最快的组织,对其使命、功能、发展应当单独评价,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此外,对于社会企业之类新型组织的发展生长应予重视。

        本次年会特别开设了“基金会与教育公益组织对话”分论坛,陈一心家族基金会、心平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支持性组织与教育公益组织就怎样开展合作进行了深入讨论。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也表示,未来想在这三个方面做些工作:支持行业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行业组织的建设,为优秀项目、机构、创业者提供支持,与行业中的先行者一起推动共同发声和解决问题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