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6%的基金会请“醒来”

2013-11-07 11:03:39      来源:

       金会的规模与潜力一直被看做是中国内地公益新秩序的巨大变量,然而基金会是否已经意识到这一角色的责任?从统计数据看,似乎不容乐观,基金会还在“沉睡”。微博名为“中国基金会评价榜”近日发布一条消息,在过去三年内只有47家基金会资助过103家N G O。

        按照基金会中心网的数据,截至10月31日,中国内地基金会的总数是3417家,其中公募基金会1369家,非公募基金会2048家。对照这两组数据的来源可以进一步看到,中国内地净资产排名前十位的基金会中,没有资助N G O的高达七家,只有三家慷慨解囊。

        这个数据对比会打碎好多公益界人士对公益新秩序的幻想。虽然没有说资助过N G O,并不代表这些基金会没有做过公益,但根据公益界内的一种看法,基金会与N G O的恰当关系理应是上下游关系:基金会负责筹款,N G O负责花钱,基金会不能越俎代庖。

        但1 .4%的资助过N G O基金会与剩下的98 .6%的基金会,形成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悬殊。这种数据对比说明,公益上下游的理念还只是被极少数基金会所接受,公益链条还很薄弱,公益新秩序还只是微光乍现。若以理念的标准衡量,内地公益相当落后。

        进入资助N G O名单的基金会,基本上都是公益界的活跃者。它们贡献资源,贡献理念和模式,积极与外界互动,探索公益边界的可能。而余下的那些,就像是沉在海平面下的冰山,不知道往哪里漂浮,也不知道如何生死。它们游离在基金会的角色之外。

        从是否资助N G O的角度看,基金会分为两类:一是与N G O并肩获得存在感,二是攥紧资源获得存在感。或许各有道理,但如果这样的资源局面长期维持,弊病是显著的。最大的弊端是造成资源的不平衡,尤其是对社区N G O发展极其不利,造成中国内地公益无法在地实现。

        中国内地公益有个很明显的漏洞,就是热衷于做资源的长距离投放,而不习惯从根基上培育社区公益组织。“长距离的资源投放”的结果,就是基金会不舍得资源项目,而是与社区N G O恶性争夺,挤压在地公益的生存空间。所谓上面是丰盛,下面是荒芜。


        所以,很容易看到半空中传送来去的公益资源,一旦它们撤走,原本的地方立刻恢复成原先的样貌,于社区与人群没有裨益。以基金会的“大鱼”做派,吞没N G O的“小鱼”生存。公益的结构一旦朝向畸形发展,就与资源多少无关,公益新秩序就很难推动。

        基金会抓住项目不放,也许自有理由。因为只有项目在手,才好募集资源,手里空空,一定很不习惯。即使是47家愿意资助N G O的基金会,这部分资助支占总支出比例也很低。这又将问题推到起点:基金会与N G O能否建立某种恰当的合作关系?

        这又像是无可告解的天问。让基金会从操作型转做资助型,让本土N G O拿基金会的钱坐实在地公益———这些看上去很美的设计,由谁来推动?主语可以是谁?悲观总有悲观的理由,乐观地看,至少还有47家在动作。还请其他的基金会早日“醒来”,不要再装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