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不专业 好心办坏事

2013-10-10 09:36:42      来源:

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

        善不专业,就会造成好心办坏事?企业没有慈善走不远?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和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福建省第一届中国公益慈善管理EMP班”在厦门正式开讲,《中国公益慈善管理EMP班》作为高端研修班首次引进福建,将对福建的慈善事业产生推动性的影响。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作为主办方代表,接受了凤凰网厦门站记者的采访。以下是访谈实录:

        记者:您好,王院长,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凤凰网厦门站的访问。《中国公益慈善管理EMP班》在福建省是第一届,从北京到福建,您觉得EMP班的开设将会对福建企业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后会把这样的班推介到其他省份吗?

        王振耀:《中国公益慈善管理EMP班》对福建公益事业将会有非常大的提升,福建有非常好的善缘,大慈善家很多,如陈嘉庚、曹德旺、陈发树等。

        从目前来看,其他省份的条件不如福建。福建的慈善氛围会更浓烈些,特别是厦门。关于慈善的专业性,在别的省份很多人不能理解,他们觉得,“慈善不就是捐吗,干嘛还要办班?这有什么需要学的?”但是福建不一样,一些从事慈善事业的人,如广普法师,就很推崇慈善的专业性。

        记者:《中国公益慈善管理EMP班》致力推动福建省内的社会企业、政府职能部门与公益行业进行有效的跨界交流,能否跟我们谈谈企业跟公益行业的关系?

        王振耀:从现在社会发展来说,一个没有慈善、文化的企业走不远,品牌也很难建立起来。世界上那些大的企业,能走远的,超过百年的,有两个东西必不可少:慈善加文化。如爱马仕基金会,至今都不停地捐。如罗斯柴尔德家族,做慈善事业很早,直到现在,还不停地捐款。一个企业要走得远,传播力要强,要有慈善。企业如果要百年长青,像洛克菲勒家族,能够富过六代、七代,就是要做慈善。慈善要品味、优雅,才有力量。

        记者:为什么说公益慈善事业需要专业化?能否谈谈您的看法。

        王振耀:从现代慈善史来看,当我们需要解决温饱问题时,给钱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但是一旦越过温饱线,如照料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无家可归的人时,各种问题就产生了。比如如何谈话?谈话若不妥当,那会造成二次伤害。如果要照料80岁以上的老人,就牵及到现代的护理知识。举个例子,一般人通常会认为,老年人来了,大家就应该赶紧扶他,然而,从专业护理知识来看,这是错的。去扶他,反而会造成他心理上对自我的否定,也会伤其自尊。正确的做法是眼到手不到,动手就会变成“好心办坏事”。

        记者:以红十字会为代表的一些慈善机构如今受到公众质疑,您如何看待中国目前公益行业的发展?我们又该如何重塑民众的公益之心?

        王振耀:从目前来看,至今为止,有哪一个质疑是真的?大家都说抓贪官,一抓一个准,但是对慈善的质疑就不准。可以说,这是中国民众接受慈善的一个过程,说明大家开始看不惯了。关于质疑,一方面说明慈善本身有缺点,另一方面说明质疑也需要成长。

        民众的公益之心在质疑中成长。凡是被质疑的,捐款都增加了,有的还增加一倍。如儿慈会,以前一天接受的捐款是20万,现在是40万。令大家没想到的是,在质疑中,一种优雅的声音出现了。

        关于重塑民众的公益之心,我认为不要千篇一律地说好,质疑也是可以的。但是质疑不能超过底线。如美国选举,在布什竞选时,一个女士站出来说她是布什的情人,而布什并没有做回应。很快,大家知道这个女士只是想出名,于是关于这个女士的报导就停止了。谣言很快就消失了。

        我想说,舆论点需要一个学习和调整。质疑可以,但是不要越过底线、隐私线、不要践踏尊严。质疑要有含金量、优雅,有尊严。

        记者:相较于个人,政府、企业无疑承担着更重的公益责任,那个人如何对公益做贡献?

        王振耀:很多方面都可以:捐钱,捐力,捐专业知识,捐志愿服务,捐物资。可以做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