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一个环保梦:多种环保力量探索NGO造血新路

2013-09-13 10:29:54      来源:


 

       生只要给矿泉水瓶、牛奶盒等固废贴好标签,投进CUC智能固废回收箱,就可获得相应积分并进行相关实物的兑换。

  资金匮乏的情况持续了两年,自牵头组织成立禅城区张槎低碳环保协会后,创办人何艾莉一直在思考NGO“造血”的问题,但进展都不尽如人意。该协会主要工作为推广垃圾分类,办公场地由张槎街道提供,但水电、工资等费用一度得由创办人“自掏腰包”。

  NGO发展中的资金掣肘并非个案,而是普遍及长期存在的问题。相关组织的调研结果显示,将近一半的佛山民间公益组织都是靠其成员的自有资金和并不充裕的社会捐赠艰难维持生存,57.3%的民间公益组织所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资金缺乏。

  “伸手要饭”的日子并不好过,探索一条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道路才是NGO发展的要义。

  对于何艾莉及其协会,曙光出现在“环保范”上。

  “环保范”作为一个APP应用,既可促进线上线下互动,通过激励机制带动更多市民参与垃圾分类,更重要的是,NGO从中可实现自我“造血”,可腾出更多时间精力做“正事”。

  该APP上周五上线,结合目前该NGO正在禅城区铺开的十个校园的垃圾回收活动,最少可给NGO带来30万元/年的收益,其对环保贡献的成果也显然易见。

  校园宣教让资源不再流向“垃圾桶”

  “嘀……”刷卡、取出条形码、把条形码贴到矿泉水瓶瓶身、放入回收箱,在上周五“环保范”APP上线活动上,同济小学的学生轻车熟路地向众人示范垃圾回收的步骤。

  在这个有着近2000名师生的学校两处角落,分别安装了一台CUC智能固废分类系统,学生只要帮矿泉水瓶、牛奶盒等固废贴好标签,投进CUC智能固废回收箱,就可获得相应积分。市民一向头痛的电池处理问题,也可通过CUC来解决,目前该项目负责方已与“邦普”公司合作,收集到的废旧电池可实现循环利用。

  从去年5月份开始,禅城区张槎低碳环保协会的“升级版”佛山市绿色家园环保促进中心就已在禅城区的同济小学、怡东小学、花园小学等10所小学中试点推行环保宣教和垃圾分类活动。一年多以来,该协会的工作人员一方面走进学校对老师、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等知识的宣讲,另一方面,CUC智能固废回收系统的铺设也同时进行。

  “学生每天上学就可把家中的固废带回学校进行回收,而家长在接孩子放学的时候也可同时参与这项活动。”何艾莉表示,希望以学生带动更多的家庭来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和环保意识的培养中。

  统计数据显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10所小学的近1万名学生,已经有超过七成参与过垃圾分类的体验,并开通了个人垃圾账户,三成的学生每周都参与2到4次垃圾分类。

  每个月,该协会的成员都会在学校中举办一次主题活动,譬如本月中秋将近,参与月饼盒回收的学生将可获得比平时更多的积分。

  “学生只需要参与2到4次的垃圾分类活动,便能获得一定积分,换取到商家送出的礼物。”该项目的相关负责人说,“环保范”APP内将实名记录登录者的环保行为,并实行积分积累记录。“APP上线后,学生和家长便可享受到便利的回收服务,他们还可以利用积分在线上购买相应的商家产品。”

  根据规划,接下来,该协会将在张槎和南海的20间学校中分别进行此模式的推广,到2014年实现覆盖全市300家中小学。

  线上线下互动凝聚环保力量

  如果说,线下的学生、家长的环保实践活动形成了更多的环保力量,“环保范”APP的出现,则把这些力量“拧”到了一处地方。

  上周五正式上线的“环保范”,是绿色家园环保促进中心为学生、家长提供的一个免费的环境宣教资源公共服务的手机应用。“环保范”中三种不同颜色的信息栏中,蓝色代表政府和NGO信息栏,用于发布环保教育信息和环保资讯;绿色代表个人发表的环保言论;灰色代表好友中环保信息。

  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点击此APP,阅读环保知识和政府信息,也可以在这里查看到自己线下环保实践的积分。

  打开“环保范”,页面上设置有水保护、空气保护、土壤保护等6大主题区,每个主题区都设置了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栏目。“环保范”还有一个类似微博的功能,市民可以通过手机上的APP关心环保、了解环保信息,同时也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文明、节俭等行为,通过环保范传播出去,与其他大众产生兴趣共鸣。

  事实上,“环保范”的前期研发资金由2012年度省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扶持,属于纯公益的手机应用。“通过线上的‘环保范’APP和线下的CUC固废智能分类系统,两者一起形成了环境宣教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何艾莉说。

  由于此APP采取实名制,学生、家长、老师将可在APP上查看到自己参与的线下活动积分。此APP的碳联生活服务平台具备支付和交易功能,垃圾分类回收后的回收款将通过实名制实现充值,充值款可以在APP上购物消费,或者实现爱心捐赠。

  “参与者可利用积分向环保公益组织进行捐助。”何艾莉说,而每个月学校将举行积分换礼活动,学生可以积分兑换到文具、日常用品等。

  目前,农夫山泉、星巴克、新东方等商家已参与到此项目中,对学生的环保实践行为进行礼品激励。

  普通市民也可参与垃圾分类

  “对于家中喝完的牛奶盒,如今不止一种处理方式了。”“环保范”的合作方佛山市碳联科技有限公司表示,线上的“环保范”和线下的环保体验活动本来只是面向学生、老师和家长这类群体,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以后也可以参与到这项环保体验活动中来。

  目前,市民家中喝完的牛奶盒,通常垃圾桶是它们的“归宿”,但事实上,这些利乐包都是可再生的资源,不应拿去简单填埋和焚烧。

  “家长可以把喝完的牛奶包剪一个小口,简单清洗里面的剩余牛奶,把牛奶包叠在一起让孩子带回来学校投进CUC智能固废回收箱,让这些资源参与循环利用。”碳联科技总经理陈志雄表示,目前他们正筹备市民积分换取礼品“提货点”的建设,让更多的市民可以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我们将在这些学校的附近寻找适合的提货点,学生、家长积分换取的礼品可在这个提货点实现提货,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提货点可以安装CUC智能固废回收箱,让更多的市民可以参与到垃圾分类回收的实践中去。”陈志雄说,家中没有就读中小学孩子的家庭,要到学校里投放固废物品比较难,而在社区中推广这种模式将受到清洁大妈和物管等的阻力,在学校附近选取提货点,是最合适和方便市民的方式。

  “以后我们将与某些牛奶商家合作,市民把牛奶利乐包带来提货点进行循环利用,其在购买该牌子牛奶的时候,将可获得相应的折扣,比在超市买还便宜。”陈志雄说。


  上周五正式上线的“环保范”,是绿色家园环保促进中心为学生、家长提供的一个免费的环境宣教资源公共服务的手机应用。

  延伸

  从NGO诞生之日起,筹措资金似乎已成为贯穿其终生的任务。对于何艾莉的绿色家园环境保护促进中心来说,一开始的日子同样艰难。如今,该中心不仅拿到省财厅和省民政厅的30万元扶持资金,更重要的是,协会的自我增值正在一步步实现。

  圆一个“环保梦”

  如果没有投身NGO事业,1980年出生的何艾莉,或许如今依然在从事有着不错收入的外贸工作。然而她的生活轨迹,却因为一次偶然的心灵感触而改变。

  三年前,何艾莉和几名合伙人经营一家专门销售进口用品的外贸公司,公司以环保产品为主打,规模不大,但利润可观。

  一次在走访客户的过程中,让她感触良多。“这些客户在用完我们这些价格不菲的产品后,通常都会把产品的瓶子与其他家庭垃圾一起,丢到垃圾桶里去。我去过很多小区,几乎没有人会对瓶子进行再利用。”这让她产生了一个疑问,“垃圾堆得满满的,以后再也没地方可堆了怎么办?”

  现实的情况与她担忧的正吻合。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佛山市4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共处理垃圾91.7618万吨,平均每日处理量达到6117吨,比去年5308吨/天的处理量增长了15%。

  “一边在用很高端、环保的产品,一边却又在破坏环境。”她认为,环保意识的缺失,让很多人无法真正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环境并没有因为产品的环保而得到彻底改变。

  通过了解得知垃圾分类是一个家庭能从源头降低环境污染,且个人容易介入的有效途径,何艾莉便开始筹划她的“环保大计”。

  “可否通过一些方式在市民当中倡导垃圾分类?”一切日后的行动,都从这个最初的问号中产生。庆幸的是,这一想法得到一些朋友的呼应,其中一些企业老板也参与进来,帮助何艾莉实现她的环保梦。

  2011年,何艾莉退出外贸公司,与朋友一起成立了张槎低碳环保协会,以开展垃圾分类宣教活动。

  “降低汽车尾气我们没法去做,但家庭必需品的垃圾分类我们可以介入。”对于何艾莉来说,这是一个亲身参与环保,改变身边人、改变环境的机会。

  困顿NGO

  以为凭着满腔热血,就能做出一番成效,协会组织成立起来后,何艾莉才发现,当初的设想与现实情况的矛盾,着实让人难以接受。

  协会成立一年左右,才得以在民政部门成功注册。3万元的注册资金、自有的5万元左右的运营资金,三名工作人员,当时的这个协会,在规模上显得“可怜巴巴”的。这种规模的小型NGO更是无法在公益比赛时,与红十字、狮子会等知名公益组织相比。在争取政府资金扶持方面,更是难上加难。

  协会争取到了张槎街道提供的办公场地,但水电、工作人员的工资、日常运作资金等,都是一个个让人头痛的待解难题。

  “我们想印一些小册子进行环保宣传,都很难拉到赞助商。”提起举步维艰的往事,何艾莉苦笑了一下。

  一开始,协会的负责人都是“自掏腰包”维持协会的日常运作,但毕竟不是长远之计。

  而更让人痛苦的事情是,即使有了具体项目,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流产”。协会在成立之初,曾与某环保公司在南海的一个小区内实行垃圾分类。

  “我们在小区内派发传单,倡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小区市民把分类后的垃圾交给环保公司处理,环保公司把这些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产生有机肥,这些肥料可赠送给市民种养花草。”她说。

  “吞”厨余“吐”肥料,如果能把这件事做成产业化,产生产业效益,这样的蓝图“很美”。但事实上,由于任何肥料在上架前必须通过国家认证,但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用厨余垃圾制造出来的肥料不能得到认证。这意味着,这些通过厨余生产出来的肥料,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缺乏资金,让项目无法进行下去,该项目最终“流产”。

  “拥抱”商家齐走环保路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何艾莉和其项目的一众参与者都深信,只要培养更多市民拥有环保意识,把这些放错了位置的资源重新归位,我们身处的环境将变得更美好。

  开展一切工作的关键是,首先得让协会在逆境中生存下去,想办法突破“钱障”才能让项目进展得更顺利。

  在获得了省的资金扶持后,她一边与碳联合作,进学校推广垃圾分类和固废回收,一方面把“环保范”APP建立起来。

  “APP里面有水保护、空气保护、土壤保护等六大主题区,每个主题区都设置了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栏目。”何艾莉介绍说,除了为市民提供环保服务外,APP更重要的职责是为NGO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来源。这6大主题区,便是资金来源的“突破口”。

  佛山市绿色家园环境保护促进中心准备通过这六大主题区进行招商,企业可“认领”这些主题区的板块位置,在上面宣传企业的形象。NGO还可通过组织“线下”活动,让更多学生、家长了解企业的具体运作或产品生产过程。

  “一个企业一年只需缴纳5万元,便可认领其中一个板块。通过此APP,NGO一年最少可获得30万元的资金来源。”何艾莉说。

  据记者观察,该NGO筹划的整个项目成功运作起来,最关键的事情是,他们把NGO、企业、市民都“栓”在了一起,并用激励机制、利益分成来促进更多市民、商家参与到该项目中来。

  目前,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学生不断增加。仅仅是今年4月与5月份的数据对比,禅城区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其中6所小学的数据显示,垃圾分类账户的开通率已从4月的46.9%升至57%,垃圾分类参与率从12.68%升至17%,人均活跃度为1.5次/人/月,平均每月每人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次数为9次。

  商家正是看中了这一现象,参与项目的商家越来越多,项目至今已吸引了星巴克、农夫山泉、shell等商家企业,他们或为NGO提供资金支持,或与NGO一起共同发力环保事业。

  ■名词解释

  环保范

  环保范APP线上功能主要有舆论聆听、环境宣教、热点关注、互动分享等功能,通过社会化媒体运营方式让政府、企业、NGO与市民互相关注,从而产生互信、互助,让市民参与舆论正确引导,扩大环境新闻传播影响力,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CUC智能固废分类系统

  该系统包括CUC智能固废回收箱和应用服务管理后台系统,CUC智能固废回收系统主要投放学校和社会场所,方便市民刷卡使用,市民垃圾分类后的固废回收款将通过实名制充值,充值款可以购物消费或者实现爱心捐赠,向环保的公益组织提供一份帮助。积分可以通过每个月的学校积分换礼活动,兑换文具、日常用品,后台会在线记录垃圾分类和积分兑换的情况,为垃圾分类提供数据支持,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