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宁夏首批社工

2013-09-02 13:48:09      来源:


 


      年5月,宁夏首次引进专业社工。如今,30位专业社工已下基层服务4个月,他们是否如制度设计者想象的那样,成了“流动的社会福利站”呢?最近,记者跟随自治区民政厅调研组,耳闻目睹了专业社工们给基层带来的变化。

  孤儿们的“爸爸”

  “晶晶,参加活动了!”十几个孩子跑到院子里,跟杨纬国开始了踩气球游戏,胜利的小组的孩子还获得了奖品,欢呼声荡漾在固原市儿童福利院的大院里。

  憨厚、腼腆的大男孩杨纬国是这里的专业社工,他每天都为孩子们安排活动:做游戏、阅读比赛、简笔画比赛……“孩子们没有爸爸妈妈,作为社工,我就充当他们的爸爸了。”每当有人问起他做“爸爸”的事,杨纬国总这样回答。

  刚开始,有个小女孩把杨纬国叫“妈妈”。原来,在这些孩子眼中,没有“爸爸”、“哥哥”的概念,更多的是“妈妈”,每当孩子们遇见陌生人,都会不自觉地喊“妈妈”。每次,杨纬国都耐心地教他们喊“爸爸”。为给孩子们讲授简笔画,他买来书籍先学习,再教他们,孩子们有时候哭闹、不听话,杨纬国不得不手把手一个一个教。那么多孩子,真够累的,嗓子说哑了,杨纬国却很坦然:“在智障、聋哑等特殊孩子的教育活动中,这是难免的。”

  福利院院长介绍,杨纬国来之前,孩子们的生活仅限于吃好穿暖,没有娱乐,没有人指导学习。现在,福源、福欢都能背诵部分《三字经》了,福娟学会了看图讲故事,上官文燕也能够背诵几首唐诗。“现在他是我的爸爸。”孩子们指着杨纬国抢着说。

  残疾人的“闺女”

  “马大爷,您再吃点?”“哈哈,这闺女,想把老汉我撑坏啊。”8月24日,记者走进菊花台残疾人中心时,马晓娟边麻利地收拾着饭桌,边和残疾老人们逗乐子。

  “刚来时,有点后悔。”马晓娟说,她当时完全是出于爱心来的,来之后才发现这里很荒凉,夜晚黑漆漆的,行为“怪异”的智障残疾人更令她措手不及,甚至产生了“撤退”的念头。

  “不能对不起专业社工这份职业。”一番思想斗争后,马晓娟决定留下来。她悄悄将靓丽的衣服存放起来,换上耐脏耐磨的运动衫,她知道,只有让老人们感觉“她和村里的女娃儿”一样了,才会接纳她。为弄懂老人的心思,来到菊花台的第三天,她购买了一堆书籍学习手语。她手把手地教智障残疾人,他们个个如孩子学习舞蹈一样,腼腆而新奇,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正是这些笑声,让他们没有了隔阂。

  很多残疾人手指不灵活,有的人骨头变形,马晓娟利用照料中心的健身器材,指导他们做康复训练。每次帮助他们做康复训练后,她都累出一身汗,如今好几位老人学会了踩健身踏板。为帮助老人们改变卫生习惯,她的衣服时常被弄脏……

  “刚一进门,看她的打扮,我们想着又是来走走过场,没想到这闺女这么乖,这么认真。”提起马晓娟,菊花台残疾人照料中心的智障残疾人们有说不完的话。他们感慨道,一般人见他们都躲得远远的,而马晓娟却把他们当亲人一样看待,正是因为她的贴心,老人们悄悄将她的称呼由“小马”改成了“闺女”。

  “多亏了他们”

  “我再也不打架了,我再也不给妈妈惹麻烦了。”小兵给社工李小芳做了保证。

  小兵今年16岁,爸爸在戒毒所,妈妈管不住他,他经常在外面打架斗殴,惹了不少事儿。今年5月,李小芳与勉凯莉两位社工来到小兵家,负责帮助他。“其实我们刚开始也没有办法。”两人说,后来,她们三番五次到小兵家里与小兵聊天,“刚开始,小兵很不耐烦,几次都轰我们走,不愿意跟我们说话。”终于有一次,小兵心门打开:“我想爸爸,我们班同学都嘲笑我没有爸爸……”

  后来,李小芳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让孩子教育孩子,比如让失去双亲的孩子讲述自己的经历,鼓励像小兵一样的孩子要自强;让残疾孩子讲自己的痛苦,让小兵觉得还有人生活比他更不如意……慢慢地,小兵的心理起了变化,每次都参加活动。“现在,他已有了变化,有一群自立自强的朋友,多亏了他们。”小兵妈妈说。

  社工是个啥职业?

  在许多人眼里,社工就是一个“临时行善”的人,其实不是。

  自治区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副处长李炎炜说,这批社工是拿工资的,政府出钱,宁夏阳光正茂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选派,30人分散到全区10个县区,工作地点是敬老院、社区、救助管理中心、残联、残疾人照料中心。工作内容包括免费电脑培训、串珠培训、手工编织培训、救灾管理、信访接待、太极拳培训等。这批社工拥有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在读社会工作硕士学位,属于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与志愿者、义工完全不同。阳光正茂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张姝介绍:“禁毒也好,给社区青少年作心理辅导也好,都是在专业知识的背景下开展的,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实施的,在工作结束后要做效果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