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降门槛释放更大公益活力

2013-03-12 10:01:18      来源:
        一周公益观察

  公益,宽泛地说,即指公共利益。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物获取公共资源的机会越来越多,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管理方式显然已不适应现实的社会形势。

  但不可否认的是,与经济进步相比,中国的社会建设仍显速度不足、勇气不够,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仍在呼唤着更宽松的政策与空间。

  “两会”期间,中国公益人终于迎来了一个期盼许久的利好消息。

  3月10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就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作说明时表示:目前,我国社会组织既培育发展不足,又规范管理不够。成立社会组织的门槛过高,社会组织未经登记开展活动较为普遍。针对这种现状,今后,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将可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消息一出,一片喝彩。

  此前,已有不同省份开始为“开放”进行试水,民间资本、智慧进入公益领域的空间在各地逐步拓宽。以广东为代表的省份,宽松的政策激发出活跃的志愿精神,社会管理与创新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放松”的思路在实践中得以确认。

  不可回避的是,虽然此番四类社会组织登记降低门槛,但相较于整个公益领域来说,尚有更多空间期待释放。去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俞敏洪曾表示:“我觉得应该开放个人慈善基金,而且开放力度要比较大。从个人发起到可以公募的基金会没有几个,如果政策放开,我也非常愿意有自己的慈善基金。”

  一年过去,虽然俞敏洪的愿望仍未完全实现,但此番“松绑”,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与期待。在民间热情、资源、智慧充沛的今天,人们期待更宽松的“准入政策”,让公益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