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慈善”路在何方

2012-11-29 15:03:11      来源:
 

    “我捐的钱用在哪了?我怎么能无损地帮助受助对象?我怎么参与?”这是慈善公益行为参与者最关注的三个问题。然而由于制度的不透明,草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正在透支

    最近,在“爱心社区”的帮助下,33岁的江西都昌县青年程晓鹏终于实现了走出家门,亲眼看看县城变化的梦想。为了这一天,高位截瘫的他,整整等了15年。

    “爱心社区”,是当地一个基于网络组建的民间慈善组织。这个组织以“微慈善”的方式于平民百姓中展现生命力,在改变一些人、一些家庭命运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然而,与中国数以百万计的民间慈善公益组织一样,“爱心社区”至今还无法在民政部门合法登记。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在江西等地的采访中发现,由于现有政策的限制和有关部门的模糊态度,民间慈善事业正面临严重的发展瓶颈。一方面是公办慈善机构面临信任危机,另一方面是民间慈善组织面临注册难、发展不规范等诸多难题,这使得社会救助和帮扶进退两难。

    一些慈善界人士和专家建议,应尽快对民间慈善组织发展进行政策松绑,规范管理、科学引导,形成多层次、多手段、广覆盖的帮扶机制,帮助慈善组织构建公信力,建成道德高地。

    “好比热脸蛋贴了个冷屁股”

    “如果政府相关部门继续以不反对、不支持、不参与的态度对待民间慈善事业,一些民间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和道德信誉将被急剧消耗。”谈到当前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从江西省都昌县民政局局长岗位上退休、现为都昌县太阳村理事长的周裔开显得有些忧心忡忡。

    周裔开所在的都昌县太阳村,全称是江西省太阳村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建村5年来,先后收养了220名服刑人员子女、孤残儿童和特困儿童等,目前有158人入住。

    “现在我们已经面临发展难题,没有办法过多地收留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送来的需要救助的孩子。”周裔开说,按国家规定,民间慈善组织要到民政部门注册,并找一个挂靠的政府管理部门。这样的政策规定使得相当一批民间慈善组织无奈地成了“三非”,即没有注册的非法组织,开展的是非法的募捐行为,管理运行也非法。

    据统计,这种“三非”民间慈善组织在几年前就数以百万计。“我当民政局长时帮助都昌太阳村在民政部顺利登记。而北方某市的‘太阳村’成立17年之久了,仍未取得合法慈善组织身份。”周裔开说。

    “非合规”身份对民间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有颇大影响。2011年7月20日,南昌首个民间慈善超市以“将旧衣变成善款帮助他人”的方式开业。而仅11天后,超市就遇关门停业之运。怀着一腔热情的超市负责人、“80后”小伙儿王志文显得无奈。他告诉记者,他的经历是不少民间慈善组织都面临的尴尬,即“非合规”身份。

    “目前,民间慈善机构要通过注册取得合法身份仍比较艰难。过多的限制,可能伤害社会的慈善心。”江西省社科院资深研究员王明美认为,应该在政策上保证民间组织参与发展慈善事业,并走上健康的可持续的轨道。

    “‘郭美美事件’之后,民间慈善机构变得异常活跃。然而著名影星李连杰创办的‘壹基金’也遇到政策和体制难题,反映了民间慈善组织面临的困境。”周裔开说,“这就好比热脸蛋贴了个冷屁股。”

    “‘郭美美事件’对公募基金会是一种警醒,能促使它们更加诚信地公开捐赠款物的使用方式。”江西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罗良意表示,由于财力所限,江西省对于一些爱心人士或企业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采取“在不违反政策规定前提下的”支持态度,目前全省有非公募基金会15家。

    缺乏监管组织“自生自灭”

    近年来,民间迅速增长的帮扶需求和慈善热情,促使民间慈善组织迅猛发展,通过互信互助自发开展志愿活动的民间公益性网络团体越来越多。

    为了给患有白血病的男友筹钱治病,江西九江市女孩王霖今年5月在淘宝网上开始“卖火柴”。不过,王霖所卖的不是真的火柴,而是一个虚拟的爱心商品,买家支付6.66元人民币便可以收到一份感谢和祝福。

    “治疗费用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王霖说,家里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又因不符合官方慈善机构的救助条件,她只有通过网络求助。

    王霖的求助得到“爱心社区”的响应后,短短10天内,“爱心火柴”已经卖出8276件,加上一些爱心人士的捐助,筹集善款近6万元。

    “不一定有官方背景,可以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参与的人也不一定富有,也许还没有庞杂的组织和程序,但一定要响应快速、公开透明、亲身参与、看得见结果。”“爱心社区”创办者袁奇说,“爱心社区”成立短短一年,就招募了500多人次参与,募集善款和物资超过8万元,帮扶困难对象超过600人次。

    然而在周裔开看来,来自民间的慈善意愿虽然日益高涨,但类似太阳村、“爱心社区”这样的草根慈善组织的发展和管理方式,却存在三大瓶颈。

    一是管理能力存在短板,回应社会质询不足。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初期运行相对简单容易,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随着慈善募捐行为的增多,管理人才缺乏和管理机制简单粗放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长期积累下来的信誉逐渐被消耗,必然危及慈善组织的生存。近段时间,“天使妈妈基金”等一些小有名气的民间慈善组织也都出现过此类问题。

    二是政府部门的一些过度管理和参与,影响一些民间慈善机构发展。一些民间慈善机构在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后,纷纷转型为当地政府部门对外宣传和交往的平台。政府部门一些缺乏节制的参与乃至失当干预,对民间慈善组织生存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是企业和组织参与热情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誉的消耗,企业和组织参与的热情降低。有的企业和组织捐助不多,附带的苛刻条件则不少。

    夹缝求生期待政策松绑

    在采访中,慈善界人士及相关专家反映,民间慈善机构的生存与健康成长,需要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并纳入法制的规范管理轨道。

    “如果缺乏对民间慈善公益行为的规范管理和有效引导,无节制地私募和公募,就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感。”周裔开认为,这需要国家从政策和法规层面考量,尽快出台《慈善法》,以此规范和完善慈善事业的发展,组织和引导形成多层次、互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和帮扶机制,打造社会公信力。

    都昌县太阳村村长詹学银告诉记者,太阳村对孩子们的帮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安抚、学习成长上的引导,以及融入社会时的帮助。“在接受社会捐助的同时,我们特别需要得到政府机构的协调、学校教学的协助、社会咨询机构的帮助,等等。”他说,现在太阳村正面对越来越多的救助需求,这既是对太阳村的考验,也是对民间慈善事业发展的考验。

    北方某城市17年前成立的太阳村由于财务没有向社会公开,缺失监管,曾受到社会质疑。该太阳村负责人表示,这是全国的民间慈善组织面临的共同问题。

    “我捐的钱用在哪了?我怎么能无损地帮助受助对象?我怎么参与?这是慈善和公益行为参与者最关注的三个问题。”周裔开认为,当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纠纷矛盾、贫富差距、疾病和治安等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导致需要救助和帮扶的对象增多,而大量从公办慈善及公益机构流失的捐助,正在寻找民间慈善的出口。“这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加以支持和引导。”

    “社会并不缺乏良知,而是缺乏释放爱心的良好平台。”王明美认为,国家应通过制定条例、规则,在降低门槛的基础上,对成立申请规定一些基本条件,如场所、人员等基本要素;赋予政府某部门一定的监督职能,对成立后的组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草根慈善组织应接受社会,包括媒体的监督,对运行机制特别是管理和费用提取、财务管理、募捐善款的使用情况,作出公开透明的硬性规定,压缩其可能谋取私利的空间,保障慈善机构健康运转。□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沈虹冰胡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