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果的角度来看,企业家赚钱多很重要,慈善家会花钱也很重要。当然,有更多的钱,比花更多的钱更重要。
假设两个医院,一个企业家来运营,一个慈善家来运营。初始投资500万元。企业家运营的医院赚钱,而且越办越好。慈善家办的医院入不敷出,最后要倒闭了。
结果,企业家办的医院兼并了慈善家的医院。然后平价运营,面向穷人。不仅赚了钱,还解决了慈善的问题。
这里,不存在谁比谁道德的问题。但企业家比慈善家更有效果,从后果论的角度来看,企业家比慈善家更有道德。
但是不是存在慈善家必然存在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是不是慈善家比企业家有更大的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慈善家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家则一直受到社会的打压。但人类为什么进步?因为对企业家给予更多的认可,给一般的致富更多的道德认可。
企业家和慈善家作为一种努力的状态,其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只在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上才有意义。这和博士、教授、院士和官员的身份来说,后者具有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知识的权利,职位的权利,和企业家、慈善家的权利内涵很不一样。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有内在含量变化的。
所以,企业家和慈善家,都不能有超常的道德义务。所以,他们捐钱和花钱,和一般的公民捐钱和花钱是一样的,在道德上至少如此。
给企业家和慈善家更多的义务的契约观,对他们都是一种损害。这一点企业家和慈善家是一样的,而且企业家和慈善家身份很容易转换,固定的契约标准,更难以落实到个人。谁知道张三是企业家还是慈善家。黄光裕从过去的穷光蛋到后来成为首富,现在坐牢去了。现在的陈光标大把花钱,未来还不知道干啥。
从制度运作的多层次角度来说,个体的企业家和慈善家,都是在技术层次来运作。
在关系层次,过去更多的是强调成功企业家和慈善家,对不成功或者失败的企业家和慈善家,让他们没有机会,门槛很高。这种不公平的破坏,和公平的制度的成功建设,需要制度的公共企业家。这里,仅仅慈善家不足以来支撑公平的自由的制度。
脱离个人层次,脱离个人的需要,从公共的角度来思考经济和社会的宪政权利结构,这是高层次企业家要做的事情。这是我们企业家的使命。
中国的企业家,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就可以看出,他们对创业的渴望和快感,对失败的坚持不懈,对市场的感觉,对商机的把握。这是一种人,特殊材料的人。从小看大,就看到他们未来是啥。如果他们自由成长,就是企业家,当然不见得一定成功。但只要有一颗心,就是未来。
慈善家也一样,一颗让人感动到流泪的爱心,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