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在《天下》杂志刊文说,二十一世纪的震撼就是全球化。如果在上世纪初,大学生被要求以道德、知识和行动参与来对“国家有难”负起责任,我们今天对大学生的期许,显然就不能局限于“国家”而必须以“全球村”为单位来思考,因为今天的问题不再是单一国家的问题。以单一国家为范围的公民意识势必要转型成另一种东西,叫做“全球公民意识”。
培养“全球公民意识”是一门新兴的学问,很多先进国家已经注意到全球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如澳洲全球公民教育网页,探讨的议题包括儿童权益、国际财政、沙漠化、自然灾害、教育、和平促进、环境、脱离贫穷、食物安全、国际难民、性别平权、稻米与农业政策、农村发展、都市化问题、全球健康、志工、艾滋病、水资源、人权、政府管治等等。先进国家推行的公民教育,早已不再是传统的本土“爱国教育”,早已转换为对于地球和全球社区的关怀和行动。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课程都不是为大学生设计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和初中生。全球公民教育,不始于大学而始于小学。
国际乐施会对“全球公民意识”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公民意识不仅只是自觉我们是全球的一份子,它更强调我们对彼此以及对地球的责任。全球公民意识指的是我们深切认识到人类需要去理解并且积极以行动去解决全球社会不公不义的问题。全球公民意识指的是我们体会到地球的不可替代并且以行动去保障它永续的未来。全球公民意识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人生观、一种信仰坚信行动可以带来实质改变。
对于全球公民的定义是:他的关照面超过他的本土而且自觉是全球一员;他尊重多元的价值;他对全球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和环境的关联与运作有所了解;他对不公不义的事会感到愤怒;他会参与,不论是当地的或国际的事务;他愿意以实际行动来为地球的永续努力,他对人类社区的未来有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