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结束,位于世界北半球的学校陆续开学。在这个秋季新学期,法国的1200多万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将面对一门新列入教学大纲的必修课——道德与公民教育。
当然,法国的学生对这门类似于中国“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并不陌生。在法国的教育体系中,道德与公民教育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事实上,法国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开创者。
法国人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视始于法国大革命。与英国革命、美国革命有所不同,法国大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它还是一场浩浩荡荡的社会革命,一场壮烈浪漫的道德革命。它旨在建立一个人人机会平等并大致上财富平等的社会,希望把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改造成为具有爱国美德和大公无私精神的“共和主义新人”。
攻占巴士底狱
巴士底狱被攻占的两年之后,1791年法国宪法规定了“忠于国家、忠于法律和忠于君主”的公民美德,并提出了公民教育思想。这部宪法最后讲道:“国民制宪议会将宪法的重任寄托于立法议会、国王和审判官的忠忱,寄托于家长的警惕,妻子和母亲的关怀,青年公民的热爱以及所有法国人的勇敢。”
两年之后,路易十六人头落地。雅各宾派执政后制定的共和元年(1793年)宪法中,“忠于君主”的措辞自然消失,但热爱法律、热爱国家仍被确立为“公民美德”。就像罗伯斯庇尔在《关于在共和国内政方面指导国民公会的政治道德的各项原则》中指出的:“什么是民主政府或人民政府的基本原则呢?也就是说,什么是支持和推动这个政府的主要动力呢?是美德……我说的美德,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对祖国的爱和对祖国的法律的爱。”很显然,此处的公民美德属于古典共和主义的范畴;在作为卢梭思想忠实信徒的雅各宾党人看来,美德败坏之时,即为政治衰亡之始。
随着卢梭人民主权思想影响的逐步消散,古典共和主义美德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到了尽头。然而,公民道德教育在法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为了将道德培养纳入教育体系,法国人开始梳理大革命的思想遗产;过往学者们所提出的许多教育改革方案被仔细推敲,其中,最被推崇的是立法议会时期的“孔多塞方案”和国民公会时期的“雷佩尔提方案”。
孔多塞
孔多塞提出,法国应负担起教育儿童以及成年公民的责任,建立起包括初等小学、高级小学、中等学校和专门学校(大学)的教育体系,各级学校教育应当是世俗的、免费的。在教育内容上,应废除传统的宗教教育,代之以资产阶级道德规范的宣传,让法国人从小就了解宪法和《人权宣言》,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而雷佩尔提的建议是,国家应向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开办寄宿学校,向儿童提供免费的衣食,从而保证基础教育的普及。除了广泛的知识教育之外,面向儿童的教育内容应包括《人权宣言》和法国历史的学习,组织儿童参与农业和专设实习工场的劳动(学工学农),其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爱国公民。
雷佩尔提
1882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制定了关于教育世俗化的法律,并在欧洲大陆率先开设“公民训导”课。该课程对象为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内容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法律常识、社会公德及一般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初步概念。课程被列为法国学校各科目之首,以此与教会学校形成区别;由此,“祖国”这一概念被提升到与宗教对等的高度。
二战结束,在经历了维希政权的几年腐败统治后,抵抗派出身的法国教育者认为让学生了解共和国价值观迫在眉睫。他们在中学教育大纲中制定了专门的公民教育计划,对中学阶段的公民教育课时做出严格规定,比如初中阶段每周必须有一小时公民道德教育。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社会的剧烈动荡与意识形态的风起云涌中,公民教育课程一度沉寂,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卷土重来。
1985年,法国确立了“培养学生的集体利益意识,尊重法律意识,爱国意识”的目标;1994年,法国教育改革将“公民资格教育”定为学校机制的核心。在此之后,法国校园内的道德与公民教育层层加码、愈演愈烈,历任法国教育部长均表示要在校园内重建权威、重施惩罚。
最具代表性的法国高官讲话,当属2007年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发表的《致教育者的一封信》。他在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来,儿童个性成为教育的中心,而非知识是教育的中心”,然而过于强调个性,“容易走向另一极端”,而曾经那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其实“有其伟大之处”。在萨科齐看来,正是由于过于强调个性、尊重“自然”,法国教师和家长的权威受到动摇,以至于法国青少年“学业失败降到了不可接受的地步”。他特别谈到了“尊重”的意义,指出“教育便是产生尊重”、“尊重应当成为全部教育的基础”。
2007年,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在《致教育者的一封信》中指出,“尊重应当成为全部教育的基础。”
近年来,法国校园内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已形成了一套严密的体系——
在小学低年级,“公民教育”的基本概念主要通过语文课普及,内容包括适应集体规则、与同伴和成人对话、学会与他人合作、等等。自小学三年级起,“公民教育课”正式设置,其基本目标是引导学生融入集体生活,思考生活并提出具体问题,意识到个人自由、社会约束和价值分享的相互关系。
初中的公民教育更进一步,基本内容为人与公民权利教育、个人与集体责任教育和判断力教育。其中,初中一年级讲解人的权利和义务,二、三年级教授平等、团结、自由、安全和公正等民主社会价值观,四年级则主要教学生认识法国公民身份的范畴。
高中的“公民、法制与社会教育”课程进一步分析公民身份概念,其中一年级的重点是“以公民身份在社会中生活”,二年级是“制度与公民身份的实践”,三年级则是“当代世界变革中的公民身份”。与初中不同的是,高中的公民道德教育以课堂辩论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考虑到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日益增大,法国政府还开始在网络上对学生开展公民教育。比如早在1999年,法国参议院就开辟了一个名为“少年参议院”的网站(www.junior.senat.fr),将游戏与教育融为一体,对青少年进行国民义务教育。
“少年参议院”网站
而在今年的教育新政中,道德与公民教育被规定为必修课,将在法国的小学、初中、高中设置300小时的课程。法国国民教育部部长瓦洛·贝勒卡西姆称,此举是为了法国青少年熟知法兰西共和国的价值观,以更好地对抗各种形式的歧视、暴力与宗教激进主义,成长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据坊间评论,法国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恐怕与今年年初震惊世界的“《查理周刊》事件”息息相关:在法国为《查理周刊》遇害者举行的公开纪念活动上,一些学生竟然拒绝默哀,甚至表达出对暴力行为的理解;这让法国人担心,他们的共和国价值观是否足够深入人心。
不难预料的是,历来强调世俗化的法国公民道德教育,在未来还将继续受到宗教势力的冲击。1989年“面纱事件”的轩然大波余音犹在,2004年通过的法律——“在公立小学、初中和高中,禁止学生公然佩带宗教标志”——依然备受质疑。在伊斯兰人口不断增长的当下法国,尊重信仰与教育世俗化这两种社会舆论将愈加针锋相对。(来源:文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