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说,“慈善进社区”、“慈善进学校”、“慈善进企业”活动在羊城全面铺开,共同撑起了广州“全民慈善”的崭新局面。广州市慈善会秘书长汪中芳指出,第三届广州市慈善项目推介会自3月启动以来进展顺利,关键在于紧扣“社区慈善、人人可为”的主题,深入推进“慈善回归民间”,真正形成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参与、方便传播、容易监督的公益慈善氛围,只有接地气才能打通大家的心理藩篱,让人人都成为慈善家。这是个好消息。广州人有爱,乐善好施,无论贫富,对于有困难者历来秉承能帮就帮、能帮多少就帮多少的传统,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城市精神,应该发扬光大。
不过一说起“慈善”这个词,我心中泛起的不是一缕金色阳光,而是一片浑浊的颜色。首先在广州人过去的语境中,慈善好像是有钱人的事情,所谓慈善家更不是财富一般般的人头上可以环绕的光环。而在更加古老的语境当中,慈善甚至是施舍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尽管施舍这个词本身并无贬义,但是说出来总有不得劲的感觉。也许这个词与众生平等的理念还有一段距离吧。这是说过去。现在做慈善,可以说是鱼龙混杂,各有各的做法,各有各的动机,有人说水很深,这话我不敢苟同,但是说不知深浅这倒是实话。
无论在什么时代、世界上,或者我们的周围,都有需要援助的人。所谓同遮唔同柄,同人唔同命。活得好一点的人伸出援手帮帮需要帮助的人是很正常的事情,所谓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谁也不知道未来岁月自己会不会成为需要援手的那个人。所谓成人达己,渡人渡己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慈善不是什么太过高大上的事情,更不是什么施舍,只是出于人的本性。就如无数广州人所说的,做善事只是求心安。心安二字是非常精准到位的。
出于对大手笔的慈善家的敬意和对更多大手笔的呼唤,社会往往对大慈善家给予很高的评价和荣誉,甚至给予了某种政经方面的特权。这样一来,慈善难免成为某些心怀不善的人沽名钓誉的手段。号称捐赠超过5000万的前广州荣誉市民,前中国足协副主席刘盈福我们至今记忆犹新。实际上他只是一个借慈善手段打造所谓名人经济的骗子。而对于另一些财富上还远未达到慈善家级别的境界不高的人来说,慈善则成了另类的精神消费,自己的确是捐了一些钱物,但总要追求到亲眼目睹受捐者感激的眼泪和亲耳听到感激的言辞才甘罢休。凡此种种让我对于汪中芳所说的让人人都成为慈善家的目标产生了怀疑。首先人人都成为慈善家是不可能的事情,至少捐了几包旧衣服的人总不能算慈善家吧?其次,并不是人人都需要慈善家这个光环。我觉得不要因为发动群众就让慈善家的名头贬值。慈善家的名头含金量应该很高,还是留给实至名归者好。
那么人数众多的善行者怎么办呢?我真心推荐使用“公益”这个概念,而且是人人公益,像香港一样,推广义工文化,把广州建造成义工之城,公益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