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互联网+非金融众筹助力公益创新

2015-04-25 11:49:20      来源:

 互联网众筹已经远远超出普通金融存贷生息循环的单一模式,把触角伸向社会及经济的方方面面,为科技、工业化、文化、卫生甚至传统的诸多领域提供了无穷的可能和创意。

  冰桶挑战的互联网众筹

  不少人应该还记得2014年盛夏在各大媒体和互联网几乎一夜爆红的有点另类古怪的,一个被称为“冰桶挑战”的风靡一时的节目,中国的各界名流曾经争先恐后参加挑战。

  冰桶挑战愈演愈烈的娱乐气氛背后其实是一个比较严肃而饱含善意的主题,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向公众传达一个目标:用冰块对肉体的“冻僵”效果寓意一种可怕的疾患,罕见的疑难病“渐冻人症”(学名:肌萎缩侧索硬化病(ALS)或运动神经元病(MND)),医学上诊断为神经退行性病变。从罹患此病开始,人体将逐渐丧失自主行动能力。据统计美国每年诊断出5600名渐冻人新患者,在中国这个群体的数量是20多万。

  冰桶挑战最初的策划是为这种不治之症筹集慈善经费,发起者美国渐冻人协会ALS Association联手的是著名互联网视频发布网站YouTube。此网站靠网友上传自己拍摄或者编辑的视频吸引参与者,然后吸引广告商投放广告。

  由YouTube策划的渐冻人症互联网慈善筹款项目名曰“挑战赛”,初始的规则很简单:被挑战人指定的一个对手有两个选择,要么接受一大桶混杂着冰块的冰水兜头浇下,要么为ALS捐助100美元。

  游戏迅速在互联网传播开来,参与者越来越多,当社会名流、艺体明星们加入之后,冰桶挑战的传播力就开始远远超出互联网的范围进入其他大众传播媒体,参加者甚至包括美国总统和总统家庭养的宠物。

  在越来越狂热的后续发展中,许多参与者不再遵循最初的规则行事,不是以浇冰水换取别人掏钱,而是既要掏钱行善,又要接受冰水的“洗礼”以示勇气,也不再限于100美元的额度而是多多益善。

  然而据ALS协会发布的数据,冰桶挑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参与和筹款效应,2014年8月该协会收到的捐款较前一年同期多出7500多万美元(约合时下4.5亿元人民币),公允地说,冰桶挑战的确通过娱乐化传播和网络筹款行动唤起不少人为这项善举掏钱的热情。

  有分析认为,冰桶挑战是非营利机构在经费窘迫时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进行众筹的成功案例之一,非营利机构的目标和成功依赖于互联网众筹的导向,也令慈善筹款活动不再限于传统上过于倚重于富豪大亨、社会名流的登台表演,令普通人也可能依赖互联网新媒体积极亮相参与。

  但娱乐化的众筹也有不足之处,策划是否成功、受众是否买账是难以把握的,不具有所谓长效机制。

  胰腺癌项目的网络捐赠

  胰腺癌是癌症群体中致死率很高的病种,通常从发现到患者辞世仅有几个月的治疗周期,仅有不到3%~5%的胰腺癌病人可以存活5年以上。医学界认为,胰腺癌之所以难以控制,缘于其病灶对传统的放疗和化疗不敏感,医学界试图找到一种可以对胰腺癌有比较显著干预能力的治疗方法。

  英国癌症研究院资助了一个关于胰腺癌治疗的项目,基本的思路是寻找到某种转基因病毒,这种病毒的理想作用是有针对性地感染胰腺癌细胞,让胰腺癌细胞“患病”而死。在英国有49名科学家致力于这项工作。英国癌症研究院采用接受公众捐赠再投入资助相关科研项目的模式,在该院资助的200多个癌症研究项目中,在胰腺癌细胞转基因病毒研究的项目上,癌症研究院采取了一种新的模式:利用互联网众筹将科学家与捐赠者直接连接起来,并且产生互动。

  2008年,英国癌症研究院启动了一个MyProjects项目,这是癌症研究院开启互联网众筹资助癌症研究的最初尝试,而癌症研究院通过慈善筹款获得科研经费的模式已经存在了百年之久。

  英国癌症研究院与P2P众筹小额贷款网站合作,初期在一个名为kiva.org的网站上开辟MyProjects项目主页。在这个主页上,浏览者可以了解到英国癌症研究院资助的200余个科研项目的内容,要达到的目标,相关进展等等。更有意义的是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在线发表意见和看法,谈谈各种癌症对自己或者他人生活带来的困扰和希望。有兴趣捐助的网民可以在线(或者通过其他方法)为自己关注的科研项目捐赠款项。

  此举一开始就受到公众的强烈关注,慷慨解囊者众多。据MyProjects项目管理者透露,平均捐赠的款额是100英镑(约合时下900多元人民币)。

  胰腺癌细胞转基因病毒项目众筹由Crispin Hiley博士管理,Hiley博士及同事在该项目的主页上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关于他们发明的转基因病毒在杀死胰腺癌细胞方面取得的实验室初步成果。Hiley坦言,科学家参加互联网众筹互动,可以感受到实验室所未能赋予的人文信息,增强科学家理解自身工作为社会带来的正能量。

  比如一位捐款38.46英镑的网友留言“以此纪念患胰腺癌去世的母亲,得到和失去善良的她是如此的迅速”。另外一位捐款128.21英镑的网民留言“我的丈夫因为胰腺癌匆匆离开人世,衷心希望任何人都不再得这种病”。Hiley说这些语言让他感受到需要关注的焦点。

  渐冻人症和胰腺癌的治疗目前仍然是未解之难,但在寻求对不幸罹患绝症的人们予以更积极的关怀途径和最终战胜病魔的前路中,互联网众筹从更具时代色彩的侧面动员了更多的社会力量以积少成多的方法参与。

  新闻也可以众筹

  2008年,美国传统平面媒体已经开始经历转型的痛苦,广告收入锐减,报刊开始紧缩财政,裁减人手的直接后果是新闻报道量随之减少。有人把这种情形归结于网络新媒体的兴起,有美国学者甚至持比较激烈的观点认为:传统的媒体商业模式已经破产,媒体需要的资金将来从何而来是个未知数。

  一般而言传媒是有偿地将信息传递出去的,若非如此,商业社会的传媒将无法生存。传统平面媒体的窘境促使业界尝试新的新闻报道模式,有偿新闻是其中的一种。

  采写或者制作一个专题新闻是有成本的,媒体采编部门根据自己的取舍原则动用成本资源制作出新闻的“菜单”,如何更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群体的新闻传播需求呢?有人想到了众筹模式。

  美国有人提出了这样的命题:如果某个群体或者社区认为自己周边有某件事需要通过传媒进行调查性报道,但当地的媒体囿于某种原因(社会或经济)不愿报道,社会上存在有调查能力也有愿望写报道的记者但无经费支持,能否由筹资支付新闻成本的模式实现?传播报道的载体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

  一个叫做Spot us的创意被提出来并且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启动,Spot us的基本思路是:任何人都可以提供网络或其他方式向Spot us创办的网站Spot.us提出新闻选题,是否采访报道由网站的专业采编人员选择,而采访经费由对此题材感兴趣的网民用众筹的方式集资,如果有人付费,网站则派出记者采访报道,内容经过编辑后放到网站上刊登,如果有报刊意欲转用该内容,需要付费。

  新闻线索是众筹来的,采编成本需要的经费也是众筹来的。Spot us的发起者认为,这样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公众编辑体验,让公众通过众筹拥有“选题权”。

  创意由一位网络媒体青年记者提出,初始阶段获得了美国一家基金会34万美元资助,为期两年,策划者将其命名为“社区资助性报道”。

  Spot us的早期实验被证明是有效果的,据说一篇调查加州是否有能力满足乙醇燃料供应的报道,一共筹集到250美元,虽然这点钱还不够支付记者的基本费用,总算是开头有彩。还有一篇关于旧金山选举的报道筹集到约3000美元,据说可以“保本”。

  Spot us的实践坚持了3年,2011年,美国第二大公众广播节目制作机构(非营利组织)美国公共媒体American Public Media (APM)将Spot us买下。

  目前,这家非营利机构的网站“公众观察网”Public Insight Network PIN成为Spot.us的接力者,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让公众参与新闻。该网站主页上自称与21万个新闻线索、67家新闻编辑部的506名记者关联,参与其中的有《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大牌媒体及其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