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亚特兰大地区,面对居高不下的社区犯罪率、很多人无家可归的局面,当地的企业家商量一起做了一个社区重建项目——这一项目的经济来源并非靠一家企业的基金会,而是动员了当地政府、有关联的企业、员工、社区等。
这种通过集群式工作整体改变社区面貌的行为有一个很时髦的名字:战略性公益。
在由《第一财经日报》举办的《2014年年度首席责任官CSR公开课》上,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副主任丁立表示,战略性公益涵盖了传统的企业基金会和近年来开始流行的公益创投等,从支持具体的公益项目到帮助公益机构扩大影响力,战略性公益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性思潮。
战略性公益最早由美国FST机构在2009年提出,传统的战略性公益主要关注应该支持哪一类的公益机构。
但在进入21世纪后,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慈善机构认为,公益机构不应该作为领导的一方,给予资金支持的主体也不是一个,而且最主要的是,目标在于如何动员社会力量来解决某一地区的具体社会问题。
丁立表示,诸如上文中亚特兰大周边整体社区重建项目中,靠一个企业基金会很显然是做不到的,要动员当地政府、有关联的企业、员工、社区等,共同来达成一个目标。
“一个企业如果要成立基金会,有两个必备条件:一个是无论是领导人,还是CSR部门,对于公益行业,要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第二个,这家企业最好之前就已经运作过一些公益项目,也支持过其他的公益机构运作过公益项目,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基金会就是水到渠成。”丁立表示。
丁立表示,目前对于企业成立基金会的政策确有松动,过去是企业或者企业家只能成立非公募基金会,但是现在公募也并非没有可能。
“但是,公募和非公募有差异性,我们要明确做公募还是非公募,是全国性还是地方性的,每一种选择都带有优劣势,一定做好战略选择。”丁立表示。
具体来说,企业要成立基金会,首先要关注成本有多少。
“一般来说,地方性的非公募需要200万元,公募需要400万元,全国性可能需要2000万元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人才储备,每年都要有一笔投入;钱花在什么地方,需要哪些额外的资源投入;时间成本也要考虑,注册基金会虽然简单很多,但还是需要考虑三五个月,如果要做全国性基金会,不考虑一两年是不太可能的。”丁立说。
在成本以外,企业还需考虑清楚收益在哪里。
公益基金会不会有财务上的收益,因此企业希望在什么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美誉度,有哪些衡量成功的指标就是关键的问题。
“很多企业成立基金会之后,过了三五年,原始资金用得已经差不多,很难再继续下去,或者在方向不太清楚的情况下虽然仍可以继续存在,但实际上并没有特别收益了。”丁立说。
公益创投:雷声大雨点小
实际上,在“战略性公益”这一概念出现之前,硅谷的年轻人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一个更先锋的模式:公益创投。
在美国,公益行业发展了很长时期,这中间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一般而言,慈善基金会看重的都是项目,他们觉得自己很有钱,就到处撒钱,东撒一点,西撒一点,而且最多每隔一个季度出一个报告,如此而已,到了下一年,又周而复始给项目。
这样一来,其实很难找到特别好的苗子,让某些公益机构真正做到有影响力,而且这种项目制让一些公益机构疲于奔命。
“当时的互联网泡沫让硅谷很多30多岁的年轻人就退休了。但他们非常不安分,不走寻常路,想要开始创办自己的公益基金会,而且他们关注的是:我做这个慈善基金会可以有什么不同?”丁立说,面对上述这些问题,这些年轻人开始借用商业领域中“风险投资”的概念:借用企业管理的思路,有严格的绩效指标,是高度参与式的;参与创投的出资人不光会投钱,还会参与到理事会去评估各种现状,会引入相应的专家去提供服务和管理;根据服务对象不同,有很多不同的运作方式,除了提升机构能力,给予高度参与式的管理咨询和各种专业服务之外,有只提供赠款的,也有贷款与赠款同时提供的,也有只提供贷款或股本融资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借用“风险投资”这个商业术语,是一种比拟,是为了比较形象地说明这一公益慈善领域中的新生事物,意指像商业风投那样对所选定的服务对象长期投入和全方位的支持,而不是指照搬“风险投资”的管理模式。
实际上,相较传统慈善捐赠而言,传统慈善捐赠最重视到底帮了多少弱势群体,以数量为衡量指标,而且过于注重非营利组织的项目设计,对组织的发展和可持续运营缺乏关注,但是公益创投最主要的是可持续地解决社会问题。从介入程度上来说,一个较浅,而公益创投则是高强度的。
和传统的战略性公益不同,公益创投一般不会关心到底要支持哪一个公益项目,而是想怎么帮助公益机构从整体上扩大影响力和规模,支持的主体关键是公益组织能力建设,而能力建设不只是上课,更主要的是通过派驻理事做很多外围的事,比如资源网络的构建等。从概念上来说,公益创投为各类创造社会效益的公益组织、特别是新兴社会企业提供长期的有严格绩效评估的财务支持以及各种专业服务。
丁立表示,整体来说,公益创投在国内和国际上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
“因为如果要高度介入的话,意味着做这件事的人对公益认知很高,但这样的人才很少,同时还得有很多资源,另外,其实目前对整个行业的认同还是一个障碍。”
公益创投首先关注社会领域的创新项目,把社会或环境效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有一套可衡量的目标或结果;不仅仅是资金投入,同样重视管理和技术支持,资助者对受助组织的事务有较高参与度,注重资助对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公益创投也有一个较长的投资期限,一般是3~5年,最长到8年。
“最后是要有退出的,公益创投不会一辈子给你钱,它可能是找一个有潜力的机构,希望它可以自我成长。”丁立表示。
从国际层面来看,公益创投中,目前七成仍是公益组织,三成属于社会企业——社会企业也就是能够产生社会和经济混合效益的组织机构,包括进行经营活动的社会企业,它们能实现自给自足,实现盈亏平衡,产生利润,但不进行分红,还有一种企业型运作的社会企业,利润可以进行分红,但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效益。
社会企业虽然以社会收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但是基本上75%的营收来自于服务和产品。丁立表示,在目前,社会企业的定义在全球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在少数几个国家,像英国有明确的立法,在中国则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