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北京市民政局、首都公益慈善联合会主办的公益慈善图片巡展活动在22院街艺术区举行,展出了北京30多家公益慈善机构多年来在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中遴选的照片300多张,图文并茂地向社会公众展示本市近些年来慈善事业的发展成果和风采。本报特约摄影 孙山
“今年要给东东带老坛酸菜方便面和水果糖。”这是一位一直在外打工的甘肃陇南农民工的“年度愿望清单”,东东是他的孩子,小学三年级,一直留守家中。
昨天,“慈善北京·公益慈善+”宣传展示活动在百子湾路苹果社区22院街开幕,展示公益项目救助对象的生活,邀市民体验。这份愿望清单就是展品之一,看到清单的市民,大都鼻子发酸。
提供愿望清单的是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该基金会正运营着一个关注西部留守儿童的公益慈善项目——“被遗忘的角落”,救助像东东这样的留守儿童。
东东的“卧室”也被搬到了现场,与城里孩子的卧室一同展示。城里孩子的卧室有吸顶灯、台灯、床头灯,床上还摆着玩具,屋中还有电脑桌……而东东的卧室中没有电灯,报纸糊墙,木板床,发潮的被子,“这都是东东用的东西,他的床也是写字台。”志愿者说。
走过东东的卧室,还要穿过伸手不见五指、曲折磕绊的通道,才能到达另一个房间。志愿者告诉记者,这是真实模拟东东家的情景。因为不舍得用电,东东和家人经常在黑暗中摸索。
东东的生活,让城里的同龄人感到震惊,“这怎么生活啊?还能用功读书,比我厉害!”一位也在上三年级的小胖墩儿看完东东的卧室,一脸不可思议。“我们也要帮帮他。”小胖墩儿说,他在明信片上写下给东东的祝福,再放假时要去看望东东。北京八中少年班二年级学生冯芯竹也被东东所感动,“他们中许多人一定也很聪明,真希望他们也能有和我一样的学习环境。”冯芯竹说,“我想为他们做点什么,能让他们更快乐。”
留言墙上,已经有五六十人给东东这样的留守儿童写了明信片,不少人还咨询报名当志愿者。西部阳光志愿者告诉记者,他们将把这些明信片带到陇南等地,让孩子们知道有许多人在关注、关心他们。
“慈善北京·公益慈善+”还再现展示了盲人帮扶、“上学路上”等诸多公益项目内容,期望市民在互动体验中,加深对公益慈善价值的理解,积极参与慈善活动。例如,在北京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展示项目中,市民可通过“假如给我三天黑暗”项目,体验盲人日常活动时的不便;通过中华儿慈会“上学路上”项目,市民可体验爱心人士录制的“故事盒”,欣赏孩子们在音乐家演奏的美妙音乐中绘出的美丽图画;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展示的“遗嘱与慈善”项目中,几乎将所有财产全部捐赠给慈善事业的富豪的遗嘱,震撼了大家。
除了互动体验外,本次“慈善北京·公益慈善+”宣传活动还包括慈善宣传展示、公益沙龙、义拍义卖、图片巡展等内容。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慈善北京·公益慈善+”展示活动将打造成首都公益慈善活动的聚集地、公益慈善组织的宣传展示基地,以及向社会公众普及慈善知识、培育慈善意识的教育基地。“这将是慈善组织展示公益形象的舞台,也是社会大众了解公益慈善组织、参与公益活动的窗口。”
名词解释
“公益慈善+”
“+”的符号首先寓意慈善要不断地做加法,希望更多的慈善组织、爱心人士加入进来。其次,“+”即为“家”的读音,寓意融入到“公益慈善+”这个公益慈善大家庭中来,给更多弱势群体“家”的温暖,并共同推进“慈善北京”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