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慈善事业发展需要良性监督

2014-07-25 09:36:51      来源:
       日前,台风“威马逊”登陆我国东南部地区,造成数十万群众受灾。为救济灾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向灾区调拨数千条棉被,从而引发诸多关注灾情的国人吐糟。这些人认为红会做法非常“不专业”,有“下雪送冰块、伏天送火炉”之嫌,给红会本就算不得高大光明的形象再添一抹阴影。
 
  海南、三伏天、棉被等关键词叠加至一处,恐怕无论由谁看来,第一时间都会在脑海中生出“瞎胡闹”、“不负责任”的印象。可事实跟旁观者臆想的情况一样么?红会面对各方质疑的回应是“基于地方需求,棉被用处广”。而根据相关报道,在海南部分村庄,有些村民因逃跑匆忙未带应急物品,夜间温度下降,其中不少人尤其是露宿的老人孩子受凉发烧。同时还有救援者表示,海南晚间温度在18℃左右,湿气重、较冷,若不在室内或帐篷里,“厚衣物和棉被则应该是必需品”。从这些信息反馈中不难发现,一向古道热肠、无往而不利的网友们,也难得犯了错,且冤枉了发放赈灾物品的红会。
 
  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在数伏天吹着空调、吃着冰棒的人们,确实很难想象台风过境后,灾民们怎样熬过冷风拂面、凉意侵体的夜晚。用自身固有常识去推断他人境遇,更是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因而,拿过往经历去“想象事实”,再将想象出来的“事实”当作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去对待,没有将受灾地的特殊情况、灾民的差异性考虑在内,就对红会的救援行为妄发批评意见——如此这般的吐槽经历,实在值得吐槽者羞愧和深刻反思。
 
  由“不专业”而带来的嘲讽、愤怒以及不理解等等情绪平息下来之后,所有人恐怕都难以逃避地需要面临这样一个严肃的命题:一味谩骂指责能帮助中国的慈善事业么?国内慈善事业又需要公众怎样的监督?难以否认,红会也好、某些慈善基金会也好,近年来不断在各类丑闻的漩涡前“马失前蹄”,由郭美美到诈捐再到天价饭局,也难怪有不少公民会“出离愤怒”,甚至明言“我肯定不会再向红会捐出一分钱”,且“对多数国内慈善机构都很难信任”。但所有公众应该弄清楚一个现实情况,即慈善事业在发展进程中遭遇挫折、慈善机构中出现蛀虫,都是难以彻底避免的事情。当前,国家监管部门正在努力促使慈善事业透明化、规范化,而作为公众也不应立足于“毁掉慈善机构”,而是应致力于帮助慈善机构改进完善。
 
  正如在此次救援过程中公众吐槽所犯的失误一样,既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不会犯错”,也不能确认自己会比红会做得更好,那么就应该赋予中国慈善事业一个相对包容和宽松的舆论环境。毕竟,包括慈善事业在内的大多数事业,需要的都是一种可给予其正能量和发展动力的良性监督,而不是不断将其遗弃并抛向深渊的诋毁谩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