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公益夏令营:从细微的公益行动中体会成长

2014-07-16 10:14:01      来源:

城里的孩子在阳春贫困学生家里落户体验生活。受访者供图
 
       ■新快报记者 陈晓颖
 
       一年一度让打工族“羡慕嫉妒恨”的时间又到了。暑假一到,“熊孩子”们的心早就和教科书一起飞出了窗外,家长们却挖空心思让孩子的暑假过得比上学时更充实……在这个时候,来场公益夏令营,或许能一次性满足你N个愿望!
 
       漫长暑假并非一定要在电子产品、空调商场中度过。将来自城市与乡村的孩子聚集在一起交换生活体验,从细微的公益行动中体会成长,这就是公益夏令营的意义所在.
 
       城里娃走进乡村体验生活
 
       “觉得他们是真心欢迎我们过来”
 
       “这里的井水很清甜。我们落户的村民家的小孩比较调皮,但是看他们一家相处挺和睦的,觉得他们也很快乐。”
 
       “看到孩子们在草地上打滚,和他们拍照也乐意。觉得他们是真心欢迎我们过来。不过我觉得他们更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资助,而是视野上的开阔。”……
 
       7月2日傍晚,在阳春返回广州的路上,40多名来自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的学生与家长叽叽喳喳地分享着观感与体验。他们刚刚在阳春隆岗小学结束了一场短期的公益助学夏令营,除了到学校开展游园交流活动,还带着大米、油等物资以及晚餐补贴到当地6位贫困学生家里落户体验生活。在落户家庭,城市孩子们少有地自己动手洗菜做饭。
 
       “我们离开的时候,孩子们都隔着车窗一直挥手道别!”晓叔是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同时也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
 
       而这个夏天,才刚刚开始。在今年暑假,晓叔预计还要做2-3场类似的夏令营活动,参与者绝大部分为亲子家庭。即将举行的是7月19日-20日,带领多个刚刚结束中考的学生家庭一同前往韶关乳源探访贫困留守儿童家庭,与6户贫困家庭结对,“让每个孩子都要承担一项公益任务,可以是下地种辣椒,也可以是收玉米。另外还要深入了解结对家庭的生活境况,以便继续跟进帮扶”。
 
       每年暑假,针对青少年儿童的活动层出不穷,融入公益元素的夏令营也逐渐成为了主力军之一。“很多家长会喜欢这种模式,城市孩子对从未了解过的乡村生活也会有好奇心。既可以帮助到别人,自己也能得到开心和成长。”现在,晓叔的活动已经有一群固定的“小粉丝”。
 
       番禺区明月关助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林义平,将在7月中旬组织一场名为“知行合一”的夏令营活动,来自广东、湖南、福建等地的孩子们将一同聚集到汕头,与当地的公益达人交流,以“潮汕文化”为主题,让孩子们一同带着发现的眼光挖掘当地文化宝藏,为潮汕文化保育出谋划策。而与他们一同出发的,还有5名需要乘坐轮椅的残障人士,出行与生活都将由参与夏令营的孩子们一力承担。
 
       这已经是林义平组织夏令营活动的第10个年头。
 
       带农村孩子进城去增长见识
 
       “城市里司空见惯的东西一点概念都没有”
 
       将城市成长的孩子带到乡村体验,践行微公益,是目前许多公益夏令营的操作方式。同时也有公益组织尝试“反其道而行之”,将乡村的孩子接到城市之中。
 
       珠海爱心促进会的会长陈鹰就即将开始这样的一次尝试。在7月底,珠海爱心促进会将举行一场“粤北困境学生看特区”的公益夏令营活动,组织数十名来自韶关不同地区的贫困、单亲家庭或残疾家庭品学兼优的小学生前往珠海,安排了走进军营、走进圆明新园、走进农科所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热爱生活、学会与人沟通,了解农业科学先进技术和保护环境等意识,全程的活动费用都由主办方承担。
 
       “以前带着特区孩子去边远地区探访,发现乡村的孩子知识相对闭塞。在城市里司空见惯的东西,他们却可能一点概念都没有。所以会想要尝试把他们带到城市中来,增长见识。”陈鹰希望通过公益夏令营的过程,让孩子自发地感受“爱心”这个概念,把公益慈善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假如说把城市孩子带到乡村体验是源自家长的期望,那把乡村孩子带到城市,更多是出于满足孩子们了解广阔世界的冲动。
 
       从城市走进乡村,或从乡村走进城市,一场短暂的“变形计”可以为参与者带来多少的变化?在这个问题上主办方也没有确凿的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到了现场你就会发现,其实城市与乡村的孩子,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一样爱笑,很快就会玩到一起。”晓叔说。抛开物质生活优越的城市印记,搁置沉重的乡村生活担子,在面对一件玩具,一块蛋糕,他们都是一样爱玩爱笑的孩子。
 
       让城市孩子明白,他们所拥有的东西并非理所当然,应该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
 
       让乡村孩子得到物资、关爱和温暖,让他们知道,社会上还有一群人在关注着他们
 
       双向关心 双向成长
 
       对许多人来说,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别人家的孩子”。这也是公益夏令营的组织们所担心的。看到乡村地区的孩子都是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哪一个家长能忍住不数落一下自己那只会抱着电子产品的熊孩子?
 
       一场公益夏令营,仅仅体验还不够。让成长于城市的孩子体会艰苦磨炼意志,需要家长与组织者的引导;而面对生活条件迥异于自己的同龄人,成长于乡村的孩子也需要关爱与疏导。
 
       ■新快报记者 陈晓颖
 
       在他们心中种下爱心的种子
 
       “我们不会刻意去问家长,为什么把孩子送到夏令营。我们不希望家长总是看到自己孩子不好的地方,而是看看他们身上的优点。”番禺明月关助服务中心负责人林义平告诉新快报记者。虽然他知道,绝大部分家长是期望自己的孩子明白,他们所拥有的东西并非理所当然,应该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
 
       但林义平也发现,家长有时候会低估了自己的孩子,“以往的夏令营活动中有安排30公里的徒步,许多家长会担心孩子走不完要求取消,但到后来,所有孩子都可以坚持完成。”他期望,参与者不仅能在公益夏令营过程中实践微善,同时挖掘自己的潜能,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而这样的成长,应当是双向的。“通过活动,乡村的孩子也能得到了物资、关爱和温暖,让他们知道,社会上还有那么一群人在关注着他们,而不是被抛弃、被放弃的。” 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晓叔说。
 
       “当然,一下子带来多大的改变,是不现实的。但起码是为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每次公益夏令营活动结束后,晓叔都会收到许多来自乡村孩子的爱心明信片:“我们长大后,也要像你们一样关怀别人、关心别人”、“自从我懂事以来,从没吃过那么大的蛋糕,也从来没有那么多人跟我过生日”……也是这些片言只语让他相信,这些种子总会慢慢生根发芽。
 
       摆正心态,对炫耀Say No
 
       在每一次到达夏令营的目的地,林义平都会首先组织城乡的孩子聚集在一起上一堂课,“我会告诉他们,自己身上值得骄傲的地方在哪里。现在的生活状态再富裕,跟未来一点关系都没有。现在你所‘拥有’的都是来自于父母,而不是自己。”林义平希望每一个参加夏令营的孩子都能摆正心态。
 
       公益夏令营的组织者都会尝试规避城乡差距对孩子心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为参与夏令营的孩子准备统一的服饰与装备、临行前提醒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与家长不要有炫耀行为等。
 
       另外,不少组织者都不鼓励城乡孩子留下非常紧密的联系方式,“除非双方可以保证是长期的联系。如果只是一两次,对双方来说都是伤害。毕竟,第一次联系可能会很热情,第二次就会变得敷衍,第三次可能会反感。我们不应该承诺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晓叔说。而林义平也表示,即使保持联系,也鼓励孩子们仅仅成为“网友”。
 
       ■专家说法
 
       广州市星空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首席心理专家何维:
 
       对城市与乡村孩子来说 学会分离和忍受,是一种成长
 
       新快报:城市的家长希望子女通过参加公益夏令营,体验艰苦贫困的生活,继而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您如何评价这样的做法?
 
       何维:在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逆境商数(主要是指当一个人面对逆境时的挫折承受能力与反逆境的能力)会影响到整体的人格发展。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的青少年从小就受到十足的呵护和关怀,没有经历过人生的艰难困苦。家长为孩子“制造”艰辛,对青少年人格培养是有帮助的,让孩子知道自己不会总是在父母的保护之下,也有一天可能会身处艰苦的环境之中。
 
       新快报: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孩子们之间会建立感情,如何面对分离而产生的痛苦?
 
       何维:分离时出现伤感是很正常,没有必要为了这个事情,而选择不参加类似公益夏令营的活动,作为父母应该尝试做一些疏导。对于生活于乡村的孩子来说,类似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打开眼界,了解大山以外的精彩世界,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构想,这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学会分离,学会忍受,对城市与乡村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成长。这不是伤害的问题,而是要疏导。
 
       新快报:如何避免城乡生活条件差异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影响?
 
       何维:在参加活动之前,应该给一些青少年做好提醒,不能因为家庭生活条件的优越而瞧不起别人。城市的孩子可以利用自己的见多识广,为其他孩子介绍,但注意语气要平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