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慈善事业发展有待完善监管机制

2014-06-30 17:28:24      来源:
       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日前,陈光标在《纽约时报》刊登整版广告,邀请1000名穷人、流浪汉于6月25日中午,在纽约中央公园的船坞酒店免费用餐,并每人领取300美元。陈光标的慈善方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热议。
 
  普通民众怎么看慈善?他们愿意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参与慈善?他们对慈善、对慈善机构有何期待?《湖北民众慈善态度大调查》回答了这些问题。
 
  慈善认知全面 积极支持慈善
 
  为了解公众对慈善的认识和了解,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展开了调查。参与调查的网民中,女性略高于男性,占比56.2%;超九成的年龄在“19-35岁”和“36-55岁”,被调查者收入主要分布于“3000-5000元、5000-8000元、8000元以上”;职业则以“企业管理层、生产一线员工、私营企业主公务员、公务员”居多,占九成以上。
 
  从了解慈善的途径来看,网络成为目前被调查民众了解慈善公益宣传活动的主要渠道,其次是移动传媒和电视。数据显示,72.5%的被调查者通过网络了解慈善公益活动,从“公交、地铁等移动传媒”,“电视”获知慈善活动的分别占16%和9.9%。
 
  对于愿意以何种方式参与慈善,“成立个人基金或基金会”,“把钱捐给有公信力的基金会或公益机构、让捐款发挥最大效益”,“捐赠给指定的项目,比如免费午餐,这样知道自己的捐赠用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人需要帮助、直接捐款”,等四种方式各约占四分之一。
 
  从对慈善的认知来看,参与调查的公众对慈善的意义认知比较全面,能积极主动的支持慈善事业。赞成“慈善只在于奉献、不求回报”,“慈善要从娃娃抓起”,“慈善应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慈善不应该是富人的施舍,而应是每个人的爱心体现、人人践行慈善、人人享受慈善”,“慈善不仅是一项事业、更是一种文化”等理念的,各占20%左右。
 
  多数认为慈善环境正越来越好
 
  从慈善的受众看,民众对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中所产生的新群体关注度较高。近八成民众期望给予受灾地区的群众、“留守儿童”、“失独老人”更多关注与帮助。
 
  在促使自己参与慈善活动的主要因素中,影响超8成被调查者的因素主要是“同情心”、“受助对象是自己关心的人”、“受助对象是自己感兴趣项目”等因素影响。对参与慈善的意义,超七成被调查者表示“能帮助有困难的群体度过难关”、“体现人与人之间真诚与关爱、让自己更乐于助人”。
 
  参与调查者,多数对目前的慈善环境非常乐观。数据显示,65.9%的认为“慈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顶层设计受到重视、慈善环境正在朝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大众不断深化对慈善行为的了解,慈善环境正在朝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对于人人公益的社会需要什么重要元素,三成认为,“需要每个力所能及的人都伸出援手帮助他人”。三成认为“需要具备的是,公益慈善组织得到大众普遍信任,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另外,三成人认为,“具备非常好的平台,让每个人都很容易地参与公益很重要”。此外,有近六成的民众期望“富人和企业家”、“明星和知名人士”更多地参与慈善活动,认为他们是承担这种责任的特殊力量。
 
  期待完善慈善组织监管机制
 
  在影响自己做慈善活动的主要原因中,“经济实力还不够”的占20.6%,而“捐赠和做志愿者渠道不畅通”、“善款使用公开度不高”各占30%左右。
 
  慈善事业运行机制、慈善信息公开、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是民众期待改善的重点。32.8%的被调查者期待“慈善组织更透明更有公信力”。期望“更多了解受捐赠人的基本情况”、“捐赠途径更畅通、方便、快捷”、“捐赠形式更新颖多样”的各约占22%左右。
 
  通过调查和分析,《湖北民众慈善态度大调查》表示,从民众对发展慈善事业的期望可见,我国涉及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已无法满足当前慈善事业发展需要,慈善组织缺乏系统化、规范化、透明化的管理,以及公信力下降,监管力度不够等都是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
 
  对此,《湖北民众慈善态度大调查》建议:一方面,加强慈善教育,培育良好的慈善文化,倡导感恩、分享、互助的精神,让新一代人真正意识到慈善是自己的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完善慈善组织相关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慈善组织的性质、使命、责任、义务;推行慈善信息公开制度,完善捐赠款物使用的追踪、反馈、公示等机制,以增强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建立健全民众监督机制,以增强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