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扶贫”欠缺的商业思维

2014-06-13 09:48:40      来源:
       香港的贫穷问题严重吗?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首条官方贫穷线,推算香港贫困人口131.2万人,占整体人口19.6%,扣除福利补助后仍有101.8万。国际上用以量度贫富差距的坚尼系数,香港是0.537,在已发展的经济体系中,排名第一。还是没有什麽感觉?(对,光靠数字的描述就是我们对贫穷问题的盲点所在)
 
  不少贫穷家庭生活在少于7-10平米的板间房、劏房,部分厨厠合一,除去租金、水电,家里只剩下一半的收入,基本的食物都成为生活挑战。单亲的妈妈跟女儿每天活在惶恐之中,因为邻房有精神问题的男人半夜喝醉会敲她们的门大吵大闹。而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不幸故事。
 
  “社会空转”,上层的炒卖、商业游戏已经完全跟下层的社会流动完全脱鈎,拥有资本的人就拥有社会绝对的“话事权”,基层市民丧失向上流动的机会。而社会在“扶贫”方面,为什麽会严重脱离现实?
 
  可持续性与全方位策略
 
  政府的福利或慈善式的扶贫,都不是商界采用的可持续性思维;我们没有放足够的精力探索令草根阶层能自立自强的方法。而在安全网的考量,也缺乏全面性、针对性的深度思考。到最后,对每个贫穷家庭,帮助都变得片断性;对之社会,扶贫力量更是杯水车薪。
 
  市场分析与优劣考量
 
  假设“贫穷”是一个商业问题,我们自然需要做好“市场分析”,到底市场需求(Market Demand)是什麽?如何分割市场(Market Segmentation)?如独居老人跟单亲家庭的市场需要就非常不同。在SWOT分析中,要看清楚影响基层市民的宏观与微观因素;除了很明显的弱势外,也要认清他们各自拥有的脱贫优势,然后找出社会存在的机会点。
 
  创意思维与蓝海战略
 
  贫穷一定是代表成本支出?或也可以变成社会的增长动力?犹如商业里的创新思维,贫穷人的弱势假如能变成强点,他们就真能在社会找到一个“定位”。“至诸死地而后生”的动力,不就是发展社区小型经济最需要的元素吗?多一点小生意(最好是小贩),不也为民生生活成本减轻一些吗?
 
  基层市民虽然穷得什麽都没有,但最基本的消费还是必须的,如果商业企业看准这些“另类市场”,推出“低价必需品”,弄不好更成为一个新的“蓝海战略”。
 
  贫穷并非只是物质的不足,而是一个人对生命失去意义。当一个城市可以让一大部分人面对绝望而可以视而不见,整个地方亦将失去最重要的人民价值。若这城市是一家企业,当失去了公司存在的Core Values(核心价值),纵使今天还是业务表现强劲,它也将面对倒退、甚至结业的威胁。
 
  作者简介:“香港社会创投基金”创始人兼首席行政总裁 ,也是“三十会”的核心组织者。随着在市场营销,广告和战略行业积累的经验,Francis在致力于“香港社会创投基金”前曾担任电讯盈科策略性发展的助理副总裁,负责在中国的企业发展和战略信息和通信技术业务。他现在还是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兼职委员和大学客席讲师。他希望能通过“香港社会创投基金”的平台促进年轻专业人士的参与社会企业家精神和社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