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微公益法律困境和专业化瓶颈待破解

2014-04-02 11:41:25      来源:
       2013年的《行政改革蓝皮书》中披露,近年来以微博为平台的“微公益”事业异军突起,但现实中的法律困境和“专业化”瓶颈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难题。

  蓝皮书指出,2011年以来,中国公益行业出现了反差极其鲜明的两种景象:一方面具有官方背景的公益组织出现了公信力危机,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问责风暴;另一方面,一种由民间自发兴起的、以微博为平台的新的公益形式——“微公益”,以其极高的公众参与程度,成为中国公益界的一股热潮。

  蓝皮书认为,相比于传统公益事业,微公益的概念更接近于我们常说的“公众参与式公益行为”。微公益项目越来越多地依托公益性社会组织来运作,甚至有的微公益项目一旦发展成熟,自身就可能演变成新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与微公益的相互交融、合作共赢,是近期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民政部有关法规规定:“定向捐赠是指捐赠者对捐助款物的使用有明确意见,如使用范围、地区等,但不能指定特定的受益人。”而蓝皮书指出,微公益的绝大多数项目均为个案救助,是点对点的救助模式。这就导致微公益处在公益事业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控之外。

  蓝皮书同时指出,微公益中出现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时,存在诉讼主体不清的问题。微公益项目往往会涉及多个主体,如发起人、受益人、参与合作的公益性社会组织、爱心团、执行团队,等等,一旦出现违法行为,难以找到诉讼的主体。微公益往往强调其低成本运作,而低成本就意味着很难维持一个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比如“免费午餐”,在其发展到需要运营2000万元的捐助资金的时候,却仍无一个专职人员。很多有潜力的微公益项目仍有待扶持和培育,才能较好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