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草根公益组织、企业CSR和基金会工作过的年轻人的思考
导言:凡是每年度捐赠超过两百万的企业都可以看过来,其实你们做的可以比你想象的要好。
你的企业为什么做公益?
为什么会是公益? 我们看到一些海外企业的CSR报告上,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从员工福利、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再到社会公益,加起来不下十个模块。但中国的企业在CSR上不是高调亮相,而是选择低调。在国内的企业年报里,我们现在能见到关于CSR的内容最多的还是国企和央企。那是因为政府在后面施压,社会责任得从国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开始。
国内的民营企业不爱谈CSR,或者低调谈CSR,可见一家企业要真正落实CSR的难度之大。而公益作为CSR其中的一个模块,有它的灵活之处,独立性的空间也比较大,做这件事相对来说不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几乎上点规模的企业都涉及过公益或做过公益。但公益在很多的企业家眼里只是成为品牌美化或净化的一个工具。打一个比方,为了标榜自己是一个好人所以跑到镜头前面去晒晒自己做好事的样子,这样的好人好事是没有根的。所以,即使很多企业在做公益,但对公益的贡献是很低的,甚至是负面的贡献。以下(作者)通过在正荣基金会的实践,聊聊个人见闻及思考。
不懂公益可以先学,不必着急
正荣CSR刚开始做公益的时候为什么就选择与民间的NGO合作。这个和CSR的负责人之前与公益打交道的经历是相关的,也跟CSR负责人对社会问题解决方法的思考也息息相关。没有谁可以一上来就知道公益怎么做。正荣公益当时能放下资本的骄傲,虚心向社会的草根公益组织学习,这样的态度本身是少见的。
企业会赚钱,但不见得就会做公益。正荣公益进入公益圈以后,才发现公益的生态很脆弱,但是潜力却非常的巨大。社会公共事务就得按照公共法则来解决,闭门造车或偏听一方都是一条死路。
当然正荣CSR试水民间公益的同时,也还得同时照做过去常做的一些公益事。那么是不是就会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呢?
以每年捐赠超过两百万为例
凡是年度捐赠超过两百万的企业,这家企业的利润一般上都是过千万。没有一家企业年利润只有几百万的情况下,拿出两百万来做公益的,就算在基督教的奉献原则也只是十分之一。况且商人的趋利性那么强大,要想大块割肉,除非企业老板顿悟了。
所以每一家这样的企业,对待社会公益方面可操作的空间都非常巨大。首先我们就以两百万捐赠做希望小学这个事情来算一笔账(假如这家公司每年只能捐赠200万做公益)。一栋5层楼希望小学的主体工程大概是需要40万,加上装修、操场的建设,学校设备的添置,200万就所剩无几了。而这些事情往往是老板的秘书或者总裁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代办。而代办人员只需把款打给某个机构,并协调参与学校的落成仪式就完了。
而另一种可能是:
招募一个专职工作人员对接社会公益。成本控制在10—15万元左右。
再把剩180万元用于作民间公益。
就如正荣公益基金会和西部阳光基金会合作的桥畔计划为例,整个项目目前一年全部开支110万元左右。可是每一年却能支持20家左右的草根公益组织。而每一家草根公益组织在当地开展的公益服务的收益人数平均都上百人。那么这笔钱间接能服务2000多人的公益需求。
还有剩下的70万元,对于公益组织来说是一笔巨款了。就如正荣公益基金会的微公益项目而言,关注企业所在的城市或社区的公益需求,支持社区能人或者公益组织参与社区公益服务,提倡人人公益,每个项目或机构支持经费大约在3万元以内。如果有70万元,这样就可以支持至少20个项目。如果每个项目的服务人数是10人,20个项目也有200人。
两个案例比较起来,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企业的品牌部门再根据CSR所有的社会公益事项,进行对外宣传,很快就能把企业的贴近社会现实需求的责任感形象传递出去。
当然,不同的企业,诉求也是不一样的。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我们鼓励多元,只要能造就社会福祉,公益的路径不是只有这一条。
为什么有的CSR有苦说不出?
很多选择企业CSR为工作的人员,心里大概都是存在对社会有美好的想象画面。但很多CSR人员往往成了企业外联的工具,上司说做这个就做这个。这是国内很多企业的现状,也是很多企业CSR的悲哀。
如果你的企业想做公益,就必须谦虚下来向民间学习,必须承认是公益来塑造品牌,而不是品牌决定公益。打造空中楼阁的责任形象,是经不起推敲的。
所以,如果企业的老总能够信任CSR,并能从繁忙的事务中抽出一点时间精力来琢磨琢磨社会公共的事务,我相信企业所设置的CSR就能光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