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1月7日清晨,107岁的邵逸夫在香港家中安详离世。这位传奇老人的名言,也成了其一生最恰当的注脚。我们感叹“邵氏公益”的力量,其捐赠的教育项目和学校遍布全国,造福千千万万学子;我们敬佩邵氏基金,它在自我造血的同时,从未卷入争议。
百年传奇人生落幕,百亿善款造福社会,近3万座 “逸夫楼”屹立不倒,是哪些力量让邵氏公益成为中国式慈善的一面镜子?它能否给予众多向现代慈善门槛迈进的公益组织以启迪,让慈善薪火相传,建立现代意义的公益机构治理结构和透明的自律机制?
邵逸夫慈善语录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到民众。”
“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宽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钥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药。”
“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研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
“创业、聚财是一种满足,散财、捐助是一种乐趣。”
“我做人的态度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细微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绝对不放松的。”
“中国要强大,关键在于教育及培养人才。将赚到的钱捐献在教育事业中,做一些实际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借鉴1 看得见摸得着的慈善
邵逸夫先生离世后,不少网友纷纷晒起了校园中的“逸夫楼”,百度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小红点,平静地诉说着邵逸夫的善举。在百度地图中搜索邵逸夫在全国各地捐助的相关教育和医疗单位,结果令人震惊,仅在北京市内的搜索结果就达66条。而据《经济之声》报道,邵逸夫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单是全国的逸夫楼就有近3万座。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认为,邵氏基金之所以鲜有负面新闻,是由于香港法制健全,社会诚信度高,邵氏基金会管理规范,而且一些捐赠楼房等项目,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正处于向现代慈善迈进的门槛上,建立现代意义的公益机构治理结构和透明自律机制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华俊表示,“做公益当然是靠有持续影响力的公益项目来说话,人们从邵先生的公益项目中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福利和好处,当然就有口皆碑。”
借鉴2 基金会要有造血功能
事实上,邵逸夫创办的TVB不仅影响了香港几个时代的流行文化,也使邵氏家族收获了财富。1975年,邵氏基金成立,通过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打理,邵氏基金不仅为持续开展的慈善工作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家族基金运作的典范。
邓国胜认为,无论是邵逸夫还是盖茨基金会,都比内地的慈善行为先行一步。这些基金会首先有一定的财富积累,进而委托专业的机构去保值升值,持续的造血功能让基金会的管理和运作专业化。再加上相对良好的公益环境,使得基金会涉足的每一个项目都会经过严格的评估,基金会的规范意识强、运作专业化程度高,因为一旦有违反诚信的事件发生,辛苦积累的社会公信度便会遭到巨大挑战。
借鉴3 民间慈善借力和反推官方
邵逸夫对内地高等学校和基础教育的捐赠,都是通过香港邵逸夫基金实施的,而在实施过程中,还与我国教育部建立紧密合作。根据《香港邵逸夫基金内地教育事业赠款项目管理办法》,不论是高等教育领域还是基础教育领域项目的申请,都要经教育部聘请的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向邵氏基金推荐。未经专家评审的项目,将不能获得邵氏基金资助。
迄今为止,政府救助与民间慈善一直是社会公益的两翼。但无论是前者的具体运行还是对后者的实际助推,都难称得上高满意度。缘于行政化的管理,政府救助往往存在透明度不高、监管机制不完善且效率相对低下等问题。而作为补充形式存在的民间慈善组织,却有着天然的热情和先天的身份尴尬。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邵氏基金之所以采取这种办法,是结合我国内地的教育实际的,一方面,通过教育部门的评审,以确保其捐建的项目,不是“短命”项目。而在实施过程中,与教育部的紧密合作,可以说是民间慈善基金会与官方合作,共同改善我国学校办学条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