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面包”与“梦想”如何兼得

2013-06-24 10:11:02      来源:
         于许多青年公益人来说,投身慈善无异于“苦中作乐”志愿者午饭就着咸菜吃馒头,叫“馒头大餐”;租不起房子在活动室打地铺,叫“贵宾地”;有好心人捐了一批桌子,女士可以优先睡桌子,又叫“贵宾床”……一句俏皮话,道出公益行业普遍存在的薪酬待遇低、发展空间小、人才流失快等瓶颈问题。

  “面包”和“梦想”,究竟怎样才能兼得?一家由年轻姑娘李冰创设的环保公益组织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成立十年、数次转型,成员们从“财政危机”中积极自救,通过为居民区和企业提供环保服务获得微利收入,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追梦之路”。

  放弃海外工作机会

  七年前,李冰还是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东北虎项目负责人,大部分时间待在东北。在那里,这名柔弱的南方女孩带领同事们顶着寒风和暴雪,在山林小镇里进行关于老虎、猎物和社区经济等方面的科研调查,还开展反偷猎巡逻,围绕村民牲畜被老虎伤害后开展一系列工作等。

  同一时期,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一间小小办公室,李冰建立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当时,这个致力唤起环保理念的“社团”,所有工作由兼职完成,主要活动是和各级少科站合作做一些中小学的环保培训等。经过几年历练,这个环保社团初见规模,频频举办各项生物保护活动,并正式注册成为一家民办非营利组织。

  按照原定计划,在保护老虎领域渐渐有了名气的李冰,即将前往世界自然基金会工作。然而令周围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她放弃了这一机会,选择实现梦想在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做全职负责人。

  苦熬度过财政危机

  2008年年底,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整个中心有4个员工,却无规范的运营章法,能够支付员工的工资仅剩三个月。如果再不想办法运营,那么这个民办非企业组织转眼间面临“存亡关口”。

  “"绿洲"已到生死边缘,不得不管。”想起那一段时光,李冰忍不住唏嘘,对她而言,这个公益组织比她自己的工作前景更加重要。

  首先要想办法寻找所有潜在资金资助。此后一年里,她和同事们不断接手各种公益项目,“大家特别齐心协力,状态也特别好,常常加班到深夜,到凌晨也有邮件往来。”唯一令她不适应的是,从前在国际机构里,一个项目经手一两百万元是常有的事,而在“绿洲”,每一笔钱都恨不得掰成几份使用,还要不断监控财务报表。

  危机感敦促她多做少想。直到2010年左右,接连不断推出的公益项目让“绿洲”熬过危机。与此同时,华东师大办公室租金的上涨迫使她开始物色新的“根据地”。

  入驻社区继续追梦

  为了更“接地气”、更节省成本,李冰去年选择入驻普陀区长寿地区,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的“邻里中心”。

  在这里,她又投入新的项目在居民中推广“阳台种植”。通过栽培讲座、实践行动并提供种苗、种植工具,发放了百余棵蔬菜幼苗和种子,引导社区居民利用阳台、屋顶,种植绿色蔬菜。在消减蔬菜运输环节碳足迹的同时,改善空气质量。目前中心正向企业推一个的新项目,用一杯水和一棵植物,就能在狭小的空间里添绿。

  如今,“绿洲”有近10名全职人员,2-3名兼职人员,以及200-300人相对活跃的志愿者群体。去年开始,共举办了近百场公益活动,除了基本的工资等开销,盈利所得资金额继续用于公益事业。

  “如果单纯当成一份职业来看,也许不划算,但作为一份事业,承载了我的梦想。 ”李冰有着清晰的目标,她想设立自然学校、在校园里造小花园、组织志愿者参与保护蛙类、鸟类行动等,保护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生物和自然环境,她还想把“绿洲”打造成环保人士交流的空间,让每个人达成属于自己的公益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