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期待中国慈善早日走出“塔西佗陷阱”

2015-10-16 10:51:01      来源:

     “第四届慈展会”9月19日开幕,《2014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发布。根据报告,2014年我国境内接受国内外社会捐款捐物总额共计1042余亿元,单笔大额捐赠突破百亿,这也是全国捐赠总量在没有大灾的情况下首次突破千亿元。

  中国慈善捐款首次突破千亿元,这对慈善事业来说自然是一大喜讯,特别是在近年来“郭美美事件”、“小数点事件”等与慈善组织相关的负面新闻陆续被曝光,慈善机构一次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并由此引发的“诈捐”“敛财”等质疑,使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受到极大损害的情况下,这样的消息更具积极意义。

  不过,虽然2014年慈善捐款总体有所上升,但我们也应看到,这种上升主要体现在全国企业捐赠、人民团体与社会组织、政府捐赠的占比上,而个人捐赠占比约为11%,已连续3年下降。这表明,社会公众对中国慈善的信任度并未有实质性改善。此前就有媒体调查显示,“透明度”为公众对慈善组织的“第一要求”,而对目前慈善组织透明度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公众仅占23.5%;其余八成公众均表示,“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或“一般”。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政治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塔西佗陷阱”,意思是说,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中国慈善所面临的困境,正是“塔西佗陷阱”的具体体现。人们对中国式慈善缺乏信任,主要是由于慈善组织运行管理透明度不高、相应慈善信息缺乏公开性。中国慈善组织所面临的信任危机,归根到底,实际上还是一种社会公众对目前许多慈善组织的运行管理机制体制,难以形成信任的体制化危机。正如原民政部部长徐永光曾经说过的,“中国人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而现在的体制抑制了这种热情”。

  慈善,是一个社会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做慈善,本是光明正大、值得赞扬的好事,现在反倒让民众闹心、让善者劳神,岂不令人心痛?这种尴尬状况不仅影响和削弱了社会各界的慈善热情,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蒙上一层厚厚的“不信任”外衣,也阻碍和制约了我国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因此,当务之急,中国慈善亟需走出“塔西佗陷阱”,尽快重塑公信力。

  世界上许多成熟的经验都表明,在制度约束下实现账务公开,打造透明化运作,是官方慈善机构和个人慈善化解危机、赢回信任的最好办法。所以,慈善透明化恐怕是当前的唯一出路。当慈善工作的账本能够公开示人,每一笔慈善捐款的去向都十分清晰时,笔者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为慈善事业出钱出力。换言之,慈善事业只有赢得了民众的充分信任,才能得到普遍的支持,取得更大的发展,最终令更多需要慈善帮助的人受惠。

  不管怎么说,“慈善捐款首次突破千亿元”都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能够促进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但中国慈善要想走出“塔西佗陷阱”,只有实现慈善透明化,才能让公众有更加广泛深入的监督,才能倒逼慈善组织改进自身工作,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精打细算、锱铢必较,将慈善捐赠的使用效率发挥到最大,从而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