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想想身边的公益伙伴,很多人的工作状态就是对这句名言的身体力行——少谈道理,多干事。但遇到困难,除了讲上一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心里恐怕也多少有些发虚, 会不会是“真实本纷繁,而假设太简单”?
换句话说,改变不了社会问题,是因为我们理解社会的方式出了问题。
我们对A做了某件事,它就发生改变成了A’。单线条的逻辑很美,真实发生的概率甚微。现实不是实验室,A并非存在于真空,它也与B/C/D等等接触互动,相互影响。让A变为A’,最好的方式可能不是抱住A不放,而是影响B/C/D,或者作用于它们之间的某种互动关系。
知易行难。要做到系统思考,除了直觉的敏锐,也依赖于先前的知识储备。也就是说,我们看问题的框架决定了什么能被我们看见。框架的实用往往根源于实践者丰富的阅历:懂国情,解民情,通人情。好在阅历虽不能迁移,思路却可以借鉴,如:1)价值理念,2)人力、社会、经济资源,3)政策、程序、惯例,4)权力运作与决策机制,5)上述要素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这五个维度便是一个较为通用的分析框架。(详细说明及举例请见文末附录)
识别出了上述关键要素及其互动关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继续追问:哪一个部分,哪一个环节的变动能带来系统内的大范围变化,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持续改善?这些要素及关系的变化会对系统内的其他部分,以及对系统整体造成怎样的影响?在这些最需要被撬动的对象中,哪些真的能被我们干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具体工作策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针对社会问题的系统性思考,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事,它就源于我们对周遭事务及其运作逻辑的体察。有人说,这不就是常识嘛。然而遗憾的是,常识并不常见。一方面,公益缺乏常识,项目的设计、执行脱离社会环境,“不接地气”;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常识里没有公益行业的位置。前者的改善需要我们时刻带着系统性思维去探索,后者的变革则有赖于我们对实践知识的持续积累与传播。
当公益见诸媒体,悲情与光环依然是主流;而落于业内文本,立体、精彩的实践智慧常沦为逻辑框架内单薄、断裂的线条。然而,理性的论述本应是公益人的基本功。只有当行业的常识成为了社会的常识,才意味着我们所终日倡导的价值理念真正得到了推广;只有当公益因其自身专业而被认可,才意味着会有更多的资源、政策投入这一领域,让实践者能以体面的方式持续地做专业的事,协助更多困境中的个体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逻辑的功夫在框架外,它考验的是我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对公共说理技能的掌握,以及在行动中持续反思的勇气与信心。
附录:问题清单_识别系统中关键要素及其相互依赖关系 (附案例)
(Guiding questions for examining critical systems parts and interdependencies)
规范:态度倾向/理念/价值观 (Norm: Attitude/Values/Beliefs)
现有做事方式背后的假设是什么?有哪些是支持系统改变的?哪些会阻碍变化?
利益相关方在用什么理论解释目标问题存在的原因?
支撑系统内现有项目、政策、实践的价值观是什么?指导预期改变的价值观是什么?两者之间一致或相悖的程度如何?
案例:a) 与公/私机构合作,为身心障碍人士提供专业服务:对方不相信身心障碍人士也能习得多样的技能,不曾想象他们也能自理,甚至贡献于社会;b) 农村社区发展:村民和企业愿意救助孤儿,却认为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生活境遇与自己无关,不愿施以援手。
资源 (Resources)
人力资源:知识/技巧/能力 (Human Resources: Knowledge/Skills/Abilities)
如果变革成功,期待系统内成员的行为有何改变?他们现在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吗?
本地有拥护改变的人吗?他们知道如何在系统内撬动变革吗?他们知道系统是怎样运作的吗?要帮助系统内成员获得这样的认识,需要做些什么工作?
社会资源 (Social Resources)
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目标问题的解决?具体是以什么方式?
系统内有何正式、非正式的关系能解释“这里办事的规矩”?
如果想要实现预期变化,需要对关系做哪些调整?需要谁和什么人建立互动关系,类型为何?(如,信息共享,集体行动)?
系统的哪些部分可能会支持或阻碍关系发展?是否有指导、支持、鼓励:合作关系建立,工作共担,服务协同的政策和程序?
经济资源和机会 (Economic Resources & Opportunities)
现有资源和机会的分配中,优先考虑了谁的需求?忽视了谁的需求?
为实现预期变化,需要哪些新的资源和机会?系统需要怎样调整资源的使用方式以助力目标达成?这样的重新分配会造成谁的利益损失?
案例:a) 社会服务系统改革:新的服务模式理念先进,却因为缺少专业人士来提供服务而流于形式;b) 农村社区发展: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企业家、知识分子相互间有着紧密的联结,建设家乡的集体行动力颇强;c) 协助进城务工妇女就业:不仅提供求职所需的资金,还为她们提供在城市生活、工作所需的技能支持。
制度:政策/程序/惯例 (Regulations: Policies/Procedures/Routines)
何种政策、操作方式和程序设置加剧了问题?哪些阻碍了对问题的全面解决?
哪些现有政策、操作方式和程序与预期变化不匹配?哪些可能会干扰目标的实现?
政策条文和具体执行间有鸿沟吗?如果有,“落不了地”的原因是什么?
哪些政策对新变化的理念和目标实现有重要支持作用,却仍处于空白状态?
哪些日常惯例会支持或鼓励预期变化?哪些会阻碍变革的全面发生?
案例:a) 社会服务系统改革:对服务者的绩效评估并非建立在对其专业水平的考察上,或建基于服务对象的变化和评价,而是以服务人数多寡论英雄;b) 环境污染防治:国家已颁布了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相关政策法规,但因缺少实施细则,监督和支持而无法落地。
运行:权力和决策 (Operations: Power and Decision-Making)
何种决策对系统的运转最为重要?做出决策的权力机关是?
何种信息和资源对系统最为重要?谁控制着获取这些信息、资源的渠道?
谁是系统中的民间权威(Social “mover and shaker”)?这些独立个人支持系统变革吗?
系统变化是如何挑战现有权力和决策结构的?若要变革成功,需要建立怎样的新权力基础和决策架构?要支持这样的新架构,还需要改变系统内的哪些部分?
案例:a) 环境污染防治:对地方污染防治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地方政府而非同级的环保部门;b) 农村社区发展:当地的宗族或宗教领袖是最强有力的公益行动召集人。
上述要素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Interdependencies)
现有的表层和深层结构(例如,政策,态度倾向,关系)间的互动关系如何?这些对于预期的系统变化目标意味着什么?
哪个环节是要素间相互依赖关系中最薄弱的部分?从哪部分到哪部分的变化延迟时间最长?这些特点对于系统变化又意味着什么?
加强某一依赖关系,或者增加、减弱某一联系会影响预期变化的达成吗?
如何有策略地撬动系统中的依赖关系以增强预期变化的持续性?系统需要做哪些准备以持续支持这一变化?
哪些要素间的依赖关系会削弱变化的持续性?
现有的反馈机制是如何支持或阻碍系统变化的?需要增加哪些额外的反馈机制以促进变革发生?
案例:a) 社会服务系统改革:新服务模式探索,有需要的人得到专业的服务 → 眼见为实,政府或基金会愿意加大购买服务或者资助的力度 → 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专业的服务;b) 协助进城务工妇女就业:妇女找到第一份工作 → 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城市中体面就业 → 更容易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