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公益不是交易

2015-08-12 09:22:17      来源:

      生命可贵,不轻言放弃。如果单单因为经济困难就轻易放弃求生的欲望,那么,这样的死,就轻于鸿毛。

 
  自身有困难无法解决,求助社会;自身有能力,帮助社会困难群体。这样,才体现社会的温暖。
 
  在台州,慈善组织很多,各方出钱出力,积极挽救因病致贫的生命,帮助家境困难的学子完成学业。
 
  笔者参与过多个慈善组织的公益活动。根据多年来的观察,参与慈善活动的资助人、义工、志愿者等人和受助者之间,对慈善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别。
 
  就受助者而言,作为弱势人群,自卑与自尊并存,既希望得到帮助,又不希望外界过多地打扰他们的生活。你帮助我,欢迎,你宣扬我的不幸,我不愿意——这是很大一部分受助者,尤其贫困学子的内心真实想法。他们渴望有一天,有能力回报社会。他们有时碍于情面,也不好意思拂了资助者的好意,勉强地配合宣传。
 
  作为媒体人,宣传别人的不幸,绝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我们之所以宣传,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宣传对象。只有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事,他们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就像孔一岷的病情,他不说,媒体不宣传,无人知晓,就得不到社会的帮助。他在网络上发文自救,媒体跟进报道,八方救援,救治才有新的进展。
 
  宣传是一种救助途径。当然,它须以尊重宣传对象意愿为前提。
 
  资助人、义工、志愿者等公益人,是慈善活动的主角。他们的认识水平,决定了慈善活动的高尚程度。
 
  许多公益人纠结于受助者不懂得感恩的问题,有时对受助者产生失望情绪。社会上的确有一些要求过分的受助者,他们得到好心人帮助后,会主动给好心人打电话,不是去感谢,而是要求继续资助。有些年轻的受助者对资助人不热情,使后者觉得自己的付出没得到回应,心里不舒服。
 
  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公益人不知不觉把资助当成了交易。他们的头脑里有这样的固定思维:我在经济上帮助你,你应该在精神上感谢我。公益人如果把获得感谢当作做慈善的动力和出发点,就违背了慈善的本质。慈善以关怀、帮助他人为宗旨,他人物质上贫穷,公益人帮助他们,他人精神上贫穷,公益人也要帮助他们。因此,受助者不懂得感恩,或许正是精神贫穷所致。公益人也可以做进一步反思,除了在物质上帮助受助者,在精神上是否也帮助到了他们?在做公益的时候,从行为到思想,是否都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自己在公益活动中,是否升华了思想?
 
  还有公益人担心受助者没良心,爱心付诸流水。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永远没错。帮助不应该分美丑善恶,特别是对于丑恶之人,公益人的帮助,给了他更新的机会,更有意义。
 
  公益是一项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的事业。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付出的爱,都不会消失。它可能像种子一样马上生根发芽,也可能多年后才会萌芽,还有可能永远不会生长。不过,这些都没事。只要付出了,它就如一盏明灯,留在历史的某时某刻,即使不能照亮别人,也会照亮自己。
 
  公益人的心,只会更柔,更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