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个朋友通过互联网给我发来饭局的邀请。于是有人开玩笑说,当今中国,种地的农民伯伯,也属于互联网要加上的小伙伴。而在家闲居跳广场舞的奶奶,最近也有被互联网架上的意思。
然而放眼中国的民间公益,似乎久久没有醒来。互联网都架设到家门口、嘴唇边、手底下了,这个行业还在等什么呢?
没什么可等的,主动出击,主动接通,看来是最好的成为“既是世界的边缘,又是世界的中心”的方式。
“工作众筹化”——“微公益”加“宣讲”
这两年众筹网站开始火起来。如果说“点名时间”最终拐向了“在线商业合伙人寻找”的话,那么,众筹网、路人甲、新浪微公益、腾讯公益、优酷公益、微信红包、淘宝宝贝、支付宝红包等,则足足地给了草根公益人士筹资的无限想像。
但也迅速地把草根公益人士推入到了强大的“无能区”。原来向一两个人诉说,就可能要到一年的项目经费;资助方苛刻似乎苛刻些,但有利于一起在互相默契中,把项目书改得可执行。现在,似乎要向天下的所有人诉说,而且经常遭受无厘头的质疑;这些质疑有些是能够帮助项目思维改良的,有些则可能让人心头无名火起,恶向胆边生。于是,互联网上的众筹虽然好,但无奈舒适度太低。除非,那些天生就喜欢众筹的公益玩家们,天天在互联网上兴风作浪,恨不能所有的项目,都“工作众筹化”起来。
工作众筹化,猛一看,似乎考验的是“人脉资源”。于是,那些刚刚入世的鲜肉男、草食女,一旦开始想要筹集上那么几百元上千元的时候,这才发现,自己的“朋友圈”、“QQ好友”、“粉丝团”,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同行同路者们,个个都没那么好说话。于是,大家迅速哀叹,没有人脉,做不了“互联网筹资”。
其实真的不是那样的。没有人天生具有人脉,如果有人一出生就有人脉,那么这人脉一定非其所有,而是其父母太权贵太惹眼,引得无数人竞折腰来攀附。不是自己的人脉,看上去再热闹,也终将消散。即使是自己的所谓人脉,一旦有一天你“不行好事,只问前程”,也可能消解殆尽。
以我的经验,互联网众筹资,挑战的恰恰不是熟人,而是“陌生人”;互联网筹资,真正诱人的不是传播的便利,而是项目本身的说服力。
由此,如果一个人想做的事,没有说服力,他的人脉再广,得到的支持率也将极低。出于同情和出于怜悯的支持,终将是少数;出于敬佩出于协作出于无私的援助,才是真正的“捐款人”。
线上的众筹容易让人沉湎于简单的刷屏。而中国民间公益界一直没有打开的门是线下的宣讲,无论是到进学校进机关,还是进企业进社区进党校,无论是熟人路径的内部讲坛还是面对陌生人的街头开讲,都鲜有人去开拓和尝试。想像一下那些伟大的推销员们,想像一下那些伟大的革命鼓动者们,想像一下那些传销迷恋者们,想像一下那些远赴他乡的传教士们,民间公益的宣讲,尤其是带着目的的“筹资型宣讲”,实在太少了。
如果说互联网给工作众筹化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但也可能让民间公益界更加的逃避。好像有了互联网,一切都可以在线解决。其实,如果你是一家警醒的公益组织,你这时候更应当做的,是线下的筹资宣讲。
民间基金会,从追逐型走向“填补空白”
互联网给基金会尤其是民间基金会带来了众多的挑战。这里之所以刻意强调“民间基金会”,是指那些愿意与民间公益组织合作的基金会,而不是你的出生是不是在民间。大家出生都在民间,但似乎总有那么一大批基金会,缺乏最基本的民间思维。因此,考察一家基金会是不是民间,只需要看他们运营的过程,是不是以服务民间为宗旨。
基金会肯定是要走向“服务型”的。过去的审判型、官僚型基金会,现在虽然还有大批大批地存在着,但其实已经被历史潮流所抛弃。钱淤积在手上,比没有钱还可怕。给钱的过程像皇帝在施舍,还不如向他进贡更好。
但民间基金会、服务型基金会,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做得更好,如何主动出击,如何填补空白,就有好多说道可言了。
现在做得比较多的是两种。一是一些优秀的非公募基金会,注重支持机构运营和人力成本。二是一些公募基金会,愿意支持“精彩的人做精彩的事”,因此,开放其公募牌照,充分与互联网平台协作,让无论是草根个人还是草根组织,都可在第一时间发起自己的众筹。
但显然还可以做得更多。
因为,中国公益处处是空白点。
过去,服务型基金会的极致,是寻找到社会上已经显现的公益苗子,对其进行贴身型、追逐型的资助。显然,这已经做得够好的了。
但这样满足的,仍旧只是极少部分公益人的需求,而不是公益的真正需求。
中国的任何地方,都需要有公益组织。不是这个行业发展的追求,而是公益本身的需求。就拿我相对熟悉的民间环保公益领域来说,中国的草根环保组织,发展至今,全国仍旧有至少一半的省份没有真正的环保组织。全国至少有90%以上的地级市没有真正的环保组织,全国至少99%以上的县级市没有真正的环保组织。
且不说这些已经有的环保组织,每天都在做一些什么样的课业,能对中国的环境保护,起到多少的功德。
但可以肯定,中国所有的地方,环境都是在崩溃中的。垃圾入河,污水遍野,越有钱的人越以吃野生动物为荣,越好的天然生态系统越被改造成生态荒漠。
如果在这时候,真正有追求的基金会,与真正有追求的草根公益组织联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展开“公益空白点填补战”,也许有可能更大规模地带动民间公益业的大发展。
“资金+方法”打底,各种“众筹”起来
如果我们把目标都回归到公益需求本身,我们现在有可能在各地快速复制公益组织吗?或者说,互联网带来的,是一次主动出击的机会,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可以不等待当地公益组织、公益个体的自然生发,而是通过“技术+资金”、“方法+资源”的强行注入,联动推广的方式,让公益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起来?
大概在三年前,我就和一家中国著名的互联网公益派生出来的同名公益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探讨过。
我当时是这样分析的。我今天还继续这样分析。
当时我说,假设一个没有环保组织的省份,我们想让他在一年之内,出现那么三家环保组织,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分析大家为什么要工作,或者找工作时,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一般人找工作,至少需要满足三方面的无风险:一是收入无风险。二是方法无风险。三是社会无风险。收入无风险,至少让其在同等状态下获得相对过得去的收益。方法无风险,至少不必让他去每天在不确定中过度探索,而是有师傅可带动,或者有规则可循。三是其工作过程不能天天像闹革命,今天担心被抓,明天担心挨骂。
因为,公益虽然有创新的必要,但99%的公益,其实都只是在满足社会的传统需求。需求是长久被忽视的,工作方法却未必需要有多大的创新。鸟网在那里,去拆掉就是。污水在那里,去举报就是。黑烟囱在那里,去想办法让其变白就是。环境难民在那里,去想办法替其获得权益就是。
简单分析之后我们就明白了,如果我们真的像投资或者说孵化那样,带动数十人就业的同时,催生当地公益组织的坚实发展,那么,就需要有基金会来出资金,公益组织来出工作方法或者说工作模块,当地来出人力。
如果能够长期投入、精心维护上三年五年,那么,这个地方的公益组织,一定会得到稳固的生长。
钱当然不是直接就给的,至少要有共同创造才能获得真正的收益。这获取资金的过程,一定是能力同步生长的过程,一定是既做了常规的工作,又适度做些不常规的工作的过程。既是稳定的资助及时到位,又是不稳定的做事、资金随时发动众筹的过程。
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地方适合以什么样的方法起步,都需要本地化的实践和探索。一个人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做事,也都需要做起来才能探测精确。因此,无论外部的方法给养得多么丰盛,都要给当地留足探索和发挥的空间。
但相对稳定和可靠的资金,相对成熟、丰富的方法,肯定给公益入行者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无风险感”和事业投身感。这样,社会上的不少人,就可能愿意将其纳为自己的职业规划。
于是,对基金会来说,多少钱都可能是不够了的。整个团队可能就此更加的激发。
于是,对已经入行颇久的草根组织来说,多少方法也是“无能”的,需要继续和新的伙伴,持续地探索。
于是,对各地的公益空白点来说,由于有了资金、技术、方法、管理、文化、品牌、理念等的强行介入,众筹当地更多的资源,则是有了极大的可能。
于是,对于中国的公益界来说,真的可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迅猛的发展。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极其缓慢地自然萌发,极其缓慢地扩张。
大家都在等待,而没有人真正为公益的需求着急。这一次,互联网驾临,着急先生们,着急女士们,都启动吧。为了中国真正的民间公益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