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两岸公益论坛上的发言
作者:胡广华 来源: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培育公益职业经理人 推动公益行业健康发展” 。
今天主要是想和大家一起交流关于公益人才问题。公益机构招人难,要招到满意的人才更是难上加难。
前不久,我们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联络部招聘一个项目官员,有个先生来应聘,而且来自于一个比较大的公募慈善机构。当时我还挺高兴,一是他有从事公益行业的经历;二来是个男生。但是,这位先生在我们基金会工作了一天,便愤然离去。问他为什么?他倒是直言不讳,他说,你们基金会“商业气氛”太浓,项目部项目官员还有KPI,有任务,有考核,有奖惩,工作太紧张,压力太大。他还说,我之所以选择做公益,就是要轻松一些,不要有什么压力。
走吧。走得越早越好,走得越远越好。
这就是现状。
大家知道,中国公益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观念旧。加上近年来饱受郭美美事件影响,公益界成为“不诚信”的重灾区。
中国公益问题多多,有政策方面的原因,有观念方面的原因,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但我认为中国公益行业发展的瓶颈,关键问题在于人才。缺少一大批以公益为职业的行业从业者。
目前中国公益人才的现状是,从业人员少,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从业者不职业不专业,公益从业人员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低,这是一个恶性的死循环。由于薪酬待遇低,吸引不来优秀人才,也留不住优秀人才;由于薪酬待遇低,公益从业人员通常女性比例大大超过男性;由于薪酬待遇低,一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纷纷转到别的行业,造成人才浪费。另一方面,正如徐永光先生所言,中国公益人员日子不好过,但好混。一部分“混日子”的从业者,想撵也撵不走。
一部分公益从业者没有服务意识,没有专业素质,缺乏职业精神,没有工作热情,更谈不上挑战创新。筹款员不懂如何去筹款,项目官员不懂设计,策划和执行项目。
政府的政策,如管理费比例限制,免税政策等也制约了公益行业的发展,社会舆论建设性地帮助少,恶意炒作,冷眼旁观者多。
一般公益人员都羞于谈待遇,公众多认为公益从业者都应该学雷锋,最好是不要拿工资或少拿工资,部分捐赠人明确指定不允许提或少提管理费,有些基金会号称零成本运作,不提管理费(管理费用另外接受定向捐赠,实质是一回事),导致行业内恶性竞争。其结果是导致中国公益人才奇缺,公益人才专业化不足,公益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公益组织和公益从业者生存发生危机。
中国公益的出路在哪里?
我认为关键是培养人才。打造一个专业的公益职业经理人阶层。
过去,中国公益人才主要来源于机关行政事业单位,来自媒体记者,来自文体明星,来自宗教界人士。现在开始,有一些法律界人士,有一批具有商业企业背景的职业经理人甚至老板转型专职做公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去年,我们作为中国公益研究院首期EMP学员去美国访学,我们在罗格斯大学,哈佛大学,印第安那大学上课,参访了洛克菲勒基金会,联合之路,还参观了FEEDCAP GOODWILL等社会创新企业以及社区NPO组织。我特别关注美国公益人才的培养和生存环境。他们的从业者都训练有素,专业能力极强。他们除了赢得社会的尊重,同时也享受高于其他行业相同职位的年薪和福利。在爱丽丝岛从事清洁卫生的社会企业员工时薪达到24美元(美国最低限薪为7.5美元/小时)。
应该承认公益从业者的社会价值,并赋予其相应的有竞争力的薪资。
我们公益从业者,不完全等同志愿者。我们是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者。是以公益行业作为职业的,作为事业的从业者。我们做公益,需要有热情,需要有比较高的道德情操,但不能唯道德而道德,既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自我陶醉,自我麻痹;也不能被道德绑架,而被迫作“苦行僧”;不能让公益从业者沦落为被救助的对象。
做公益,需要纯粹,不希望那么功利;做公益,需要心静,不希望那么江湖,那么浮躁;公益圈,不是名利场;公益界,不需要造神。确切地说,公益从业者不是慈善家,更不是救世主,我们不必把自己打扮成拯救人类的上帝。
公益是为了公共利益,动员公众参与,让公众受益的公共活动,是平凡人做平常的事。我们需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讲诚信,我们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我们要具备企业家精神,具备战略管理,目标管理,品牌管理,机构文化建设等综合能力,我们要勇于创新,通过我们低成本高效率的专业运作,有效地放大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和善款,使之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公益从业者和公益机构的纯粹性还表现在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不能自私。
冷漠、争吵、妒嫉、歧视等等,都不是公益人应该具备的品格,也非常不利于公益行业的健康发展。
公益机构和公益人士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共同努力,合力推动公益行业蓬勃发展。
公益行业还处于建设阶段,还需要众人拾柴,大家一起添砖加瓦。不应该划地为牢,占山为王,盲目排他。机构和个人都不能把公益产品视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否则,不利于公益行业的迅速健康发展。
公益行业发展需要我们公益从业者踏踏实实做实事,不要沽名钓誉赚“点赞”,毕节的留守儿童在垃圾箱里被憋死,留守女童被“性侵”,一家四个小孩喝农药自杀等等,像霹雳惊雷提醒我们公益人士,我们做的实在太少太少。还有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
我们做公益不是为了获得他人“点赞”,不是为了做让他人“感谢”的“好人”;不是为了争做“全国道德模范”,获得奖项和荣誉只是对项目的认可,更多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鞭策,并不是目的,并不是我们公益人的追求。
我们要努力把公益机构办成有公信力,有生命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组织。
我们要打造专业的,职业的社会创新家和公益职业经理人。
我们要做纯粹的公益、做专业的公益、做有效的公益。
我们要做体面的,有尊严的,快乐的公益人。
在我看来,中国公益在未来一定有井喷式的大发展。但眼前的公益环境并不乐观。也就是说,愿景很丰润,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很残酷。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创造了经济数据大发展的奇迹,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社会诚信的缺失对现实和未来造成恶劣的影响。
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很多,政府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公益组织,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社会服务,为社区服务。
去年,我们还专门到台湾访学,参观了中寮村、无米乐社区、板头村、稻鸭庄、桃米村等社区。台湾的学者、教授、社会组织和公益人士深入乡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当地农民一起打造“一村一品”美丽乡村,特别有意义。我们和台湾、欧美在公益行业发展方面差距很大。无论是公益理念,还是组织治理;无论是项目设计,还是实施、评估,差距是全方位的。从现实上看,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愈来愈大。当然,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的慈善理念和实践,但也不能全面照搬。因为中国有“中国特色”。
但我所强调的是,中国特色不是我们落后的理由,中国特色决不是固步自封,唯我独尊,中国特色决不是盲目排外,孤芳自赏。中国特色决不是拒绝人类先进文明的借口。
中国特色的特字就在于,我们要特别开放的心态,特别努力的付出,特别虚心的学习,特别特别地创新变革。
中国公益,方兴未艾,中国公益人,任重道远。推动公益行业发展,首先要从人才培养开始。
第一,提升和培养现有公益人员,成为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像中民信息的“千人计划”,秘书长培训班等,不断提升现有公益骨干的专业能力和领导力;
第二,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像北京师范大学中囯公益研究院的国际EMP项目,清华大学的公益研究院也正着手招收公益博士硕士生;
第三,公益人才培训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与市场接轨,与商业接轨,与国际接轨。学习其他行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培训观念和方法;
第四,要鼓励更多的NGO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的“小快灵”式的公益培训。比如像“说出你的故事”公益项目,通过分享实用的表达方法,提升公益人员的沟通能力和传播技巧。
总之,公益行业的发展,靠人才,靠专业的职业的人才。只有专业的人才,才能享受与市场接轨的薪酬待遇,有了与市场接轨的薪酬待遇,又能不断吸引更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加入公益行业。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一个良性循环。
希望再过五年十年,二十年,中国公益界出现一大批立志于从事公益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出现一批新的公益行业领军人物,推动中国公益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