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行善的根本目的

2015-05-15 09:18:52      来源:

      心理利己主义没有什么可怕的。如果我们能够被对他人的关切所推动,谈论我们是否应当关心我们的邻人是不得要领的。道德的理论化不必是以不现实的人性观为基础的轻易尝试

 
  □詹姆斯·雷切尔斯
 
  所谓心理利己主义,是说人们事实上排他地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即人们在心理上是自利的,因此作出自私自利的行为天经地义。如果心理利己主义是真的,那么道德哲学自身就没有意义。毕竟,如果人们的行为无论如何都是自私的,那么谈论什么是我们应当做的还有什么意义呢?无论他们应该做什么,他们都不会那么做。在现实的世界中,把我们的道德理论很当回事儿可能是很天真的。
 
  我们做使我们感觉好的事情。心理利己主义的论证诉诸这样的事实:所谓的利他行为使做出这些行为的人产生了一种自我满足的感觉。行为“不自私”使人们对自己感觉很好,这是真正的关键所在。在19世纪,美国伊利诺伊州春田的《督导者》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林肯先生曾经在一辆旧式马车上对与他同行的人说,所有的人都被自私驱使去做好事。与他同车的人反对这种观点,当时他们正行驶在横跨沼泽地的木桥上。这时,他们看见一只脊背高耸的老母猪在岸边发出恐惧的叫声,因为它的小猪陷进沼泽里了,处境危险。当这辆马车开始往山上赶时,林肯先生喊道:“伙计,能不能停下来一会儿?”然后林肯先生跳了下来,跑回去,把小猪从沼泽中救出来,放到岸边。他回来后,同伴说:“亚伯,刚才那件事,你有自私的想法吗?”“天哪!爱德,这正是自私的本质啊!如果我走了,让那只痛苦的母猪担心它的那些小猪,我的心一整天都会不得安宁。你难道没有看到,我做这件事是为了心里得到安宁吗?”
 
  在这个故事中,诚实的林肯先生使用了心理利己主义一贯的策略:重新解释动机策略。每个人都知道:有时人的行为似乎是利他的,但是如果我们看得更深一些,可能就会发现一些其他的东西,并且总是不难发现,“无私的”行为竟然与做出这一行为的人的利益有关。因此,林肯说他救助小猪使他心里得到安宁。虽然如此,林肯的论证还是有很大缺陷的。确实,林肯的动机之一,是救助那些小猪以使内心安宁。但是林肯这个自利的动机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慈善的动机。事实上,林肯救助小猪的意愿可能比他保持内心安宁的意愿更强烈。如果在林肯的例子中这不是真的,那么在下列事实中一定是真的:如果我看到一个小孩将要被淹死,我救那个孩子的愿望通常比我避免罪恶感的愿望更强烈。这样的例子是心理利己主义的反例。
 
  在很多利他的情况下,我们甚至没有自利的动机。例如,在2007年,一位名叫韦斯利·奥特里的建筑工人在纽约等地铁,他看见身边的一个人要摔倒时,他的身子动了一下。那个男人站起来,跌跌撞撞地走到月台边,摔倒在地铁的轨道上。就在这时,列车的前灯出现了。后来奥特里回忆说:“我不得不刹那间做出决定。”他跳向轨道,扑在那个人的身上,把他压进一英尺深的间坑内。火车发出刺耳的刹车声,但并没有立刻停下来。站台上的人们都惊呆了。五节车厢过去了,奥特里蓝色的针织帽子满是油污。当目击者意识到两个人都安然无恙时,站台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只是看到了一个人需要帮助。”奥特里事后说。他挽救了那个人的生命,从未想过自己。
 
  这里需要补上有关欲望的本性的一课。我们想要所有的东西——金钱、朋友、名声、新车,等等,正因为我们对这些东西有欲望,所以我们在得到它们的那一刻产生满足感。但是我们欲望的客体并不是满足感本身——满足感不是我们的追求。我们想要的只是金钱、朋友、名声、新车,这和帮助其他人是一样的。我们帮助其他人的愿望是第一位的,我们可能得到的好的感觉只是一种副产品。关于心理利己主义的结论。如果心理利己主义如此让人难以信服,为什么有很多聪明人为它所吸引?有些人喜欢这一理论在人性问题上的愤世嫉俗,有些人喜欢它的直白。如果某个单一因素能够解释人类所有的行为,这确实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人类似乎太复杂了。心理利己主义不是一个可信的理论。
 
  因此对道德来说,心理利己主义没有什么可怕的。如果我们能够被对他人的关切所推动,谈论我们是否应当关心我们的邻人是不得要领的。道德的理论化不必是以不现实的人性观为基础的轻易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