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王学富:"全民慈善"的关键在于慈善组织规范与诚信

2014-09-02 10:05:16      来源:
       华慈善新闻网北京9月1日电 “全民慈善”是一个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名词,也是当前慈善公益领域热议的一个话题。近日,天津市慈善协会副会长王学富在接受中华慈善新闻网采访时,从一名慈善机构工作者、常年身处慈善工作第一线的角度阐述了他对“全民慈善”的理解,指出“全民慈善”局面的形成,关键在于组织自身的规范管理和社会诚信形象的建立。
 
       慈善事业的根基是社会大众的参与
 
       “现代慈善理念有个特别明显的特点就是,它将传统的单向度的慈善转变为双向互动式慈善,其核心是将捐赠视为分享。”王学富认为,“全民慈善”是建立在现代慈善理念的基础上。过去的捐赠是单方面的给予,现在已经转变为双方的给予——捐赠人不但是给予别人,自己也是获益的。“很多捐赠人参加慈善活动,他自己的感觉是快乐分享。”
 
       从给予到相互给予,王学富指出,这个转变赋予了现代慈善新的内涵:平等、尊重、互助、和谐。“正是这样一个理念告诉我们,慈善事业的根基不再是社会上少数拥有财富的小众团体,而是社会大众的参与。这样也就引申出了‘全民慈善’的话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认为,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慈善事业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更重要的是人心。捐款可以计算,而爱心是无法衡量的,而这种爱心通过不断的传播,本身已经超越了物质的价值。爱心与善举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来参加慈善活动、传递爱心,慈善事业的发展将大有可为。从天津市慈善事业发展的角度,王学富指出,“全民慈善”理念的提出和实施非常重要,天津市慈善协会当前特别重视,也是在社会宣传工作中特别提倡和宣传的。
 
       发动公众参与,打造“全民慈善”,这是天津市慈善最突出的特点。王学富说,“在接受社会捐赠总数上来说,天津与其他省市差别较大,我们跟北京上海没法比,跟广东浙江福建等发达省份也比不了。但是我们天津与其他地区最不同的地方在于,多年来我们不仅着眼于大额捐赠,更重视发动百姓的参与,吸引了大量的普通百姓成为我们捐赠的主体。在我们开展的日常捐赠中,既有一次性捐赠千万的‘大户’,更多的则是捐出几元、几十元、几百元的普通百姓。”
       “全民慈善”关键是慈善组织自身管理规范和社会诚信
 
       王学富说,天津市慈善协会成立至今已经将近20年,从未通过行政手段开展募捐,完全是靠社会各界的自愿参与。“有相当数量的普通百姓,坚持多年来参与慈善协会的日常捐赠。在我们慈善协会的周围,有一大群普通百姓,特别一些是老年人。只要是慈善协会有活动,或者是发生灾害,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到慈善协会来参加捐款。”根据天津市慈善协会的不完全统计,2013年社会各界主动到协会捐款的个人达到36000多人次,团体单位971个。王学富说,这可以看做是天津市“全民慈善”局面的一个缩影。在天津,社会大众始终是市慈善协会捐赠的主力军。“我们慈善协会能吸引和组织社会大众参与慈善活动,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最根本的还是公众对协会的信任。那么这种信任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我认为是来自于协会多年以来的规范管理和社会诚信形象的建立。”王学富强调,“全民慈善”局面的形成,关键在于慈善组织自身管理规范和社会诚信形象的建立。
 
       王学富指出,在这两方面,天津市慈善协会做了不少努力。“我们协会自成立以来,特别重视社会公信力的建设,两任会长都把公信力建设作为我们慈善组织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机,对慈善协会的形象和规范管理建设始终如一地坚持了二十年。协会坚持‘两个透明、三个公开、四个监督’——即捐赠情况透明,救助情况透明;向捐赠者、受助者公开,向理事会、监事会公开,向社会公开;接受捐赠者、受助者的监督,接受理事会、监事会监督,接受审计监督,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监督。”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严格贯彻执行、坚持勤俭节约、控制工作经费、确保公开透明等措施,特别是财务管理上,任何一笔开支,需要用款人、秘书长、驻会副会长、会长4个人签名才能生效。“我们也觉得麻烦,”王学富说,“但是这种麻烦不能省的。确保每笔开支都要知道它的去向,并且保证使用规范。这是在保障捐赠者的权益。”
 
       “‘全民慈善’是我们的目标,希望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天津的慈善事业能够广泛扎根在社会大众当中。让慈善融入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人可为,无处不在的社会自觉行为。”采访最后,王学富手指敲击着桌面,一字一句地说。这段话,既是对天津慈善协会的要求,也是对天津市人民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