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鲁甸地震再次引起公民社会和志愿者的关注, 大量志愿者到灾区协助救援及捐赠物资。未来一周拯救生命的紧急救援的阶段应会结束。下一阶段是临时安置,有两至三个月的时间多数灾民要住进临时帐篷区,少量会去投靠亲友。根据我在北川看到社工介入的经验和与同工商讨出的总结,我提出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 供大家同工参考,希望社工介入灾后重建能少走一些弯路,真正能改善灾民的生活。
临时安置阶段硬件的工作是除了设立安全及卫生的营区外, 清洁食水的供应是重点工作。另外部份灾民面对亲人伤亡,出现的情绪问题亦会持续。过去汶川地震时便有不少心理咨询师、社工、以至志愿者进入临时安置点希望能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希望能开导和陪伴灾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训练, 重复对受灾经过及心灵创伤的提问不是直正的关心,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被伤害。大家都听过灾民出现”防火、防盗、防咨询”的说法,这流传或许有所跨大。但给社工的启示是明确的,就是不同专业的分工和合作。个人及家庭的心理咨询服务应交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团队负责,这阶段社工不宜作心理咨询工作。
我们社工可考虑依据我们的所长以社区工作手法来介入,令居民可以有信心面对灾后的生活。令社区成为一个集体是令居民有信心的重要手法。透过与居民讨论一些集体的事情,例如如何获得、储存和分配清洁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如何设立公共厕所、浴室以至煮食区及制订有关设施管理和使用办法。发动居民动手参与解决这些具体的事情,令大家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所长,不单能增加个别灾民的自信,更能透过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重建社区这个集体。
在临时安置的帐篷区的两三个月中,政府会动工兴建简易的板房,让居民生活两至三年的时间,等待灾区整个社区设施和房屋正式的重建。而在筹备兴建板房区的时候,社工亦有机会发挥我们对群众不同需求的掌握,以社会规划的手法,提醒政府要在居住区外,考虑设立商业区让小饭店、小商店的设立不单解决居民生活所需, 亦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商业区外亦可要求设立一些室内及室外公共空间,让老人及小孩有聚脚点及活动的空间,有条件的可考虑设小型卫生所及图书馆,以满足不同年龄层灾民的需要。
而在板房建成时,应是社工介入的黄金时机,社区相对有两三年的稳定时间。社工便应利用公共空间、聚脚点和活动中心,开展文康活动及进行小组介入。文康活动如妇女及老人的广场舞活动,成立老人、妇女及儿童小组,作定期聚会。亦可安排志愿医护人员到社区为老人检查身体, 作健康教育等等。目标是透过社区各项服务及活动,建立社区的社会资本,增强社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单是面对地震灾害的困难,亦同时兼顾农村大量成年人出城打工,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儿童的问题。
在原社区重建时,统建统修及对口援助故然有规模经济, 效率高的优点,但是在建筑过程中经常出现超前发展新建房屋如小别墅的现象,如农户多烧柴,无收入支付天然气的开支,住房附近最好可以养一些家禽和猪及种一点菜,才能让他们有生计。这些居民生活的处境,社工有责任让居民发表意见,令有关官员及承建商能够更细致的设计及兴建符合居民生活的房屋及社区设施。这样居民的生计才能可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