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的日渐增多,如今公益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日,本报携手无锡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出炉了一项关于公益活动参与情况的调查报告。在954个访问成功样本中,约2/3的市民表示曾参加过公益活动,有27.4%的人认为无锡的公益氛围比较浓厚,并希望通过更多信息渠道了解参与公益活动的方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社区成为市民实际参与公益活动的主要载体,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一批公益性社会组织不断壮大,社会公益氛围日渐浓厚。
社区在身边/成市民参与公益主要载体
“您平时是否参加过公益类的活动?”在参与调查的954位市民中,有620人表示参加过,占65%;334人没有参加过,占35%。在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市民中,39.4%和49.2%的人分别是通过社区和单位的组织参加的,占到绝大多数;25.2%的人通过学校(或子女学校)组织,而通过公益机构参加活动的占16.9%。从数据来看,社区和单位成为将市民与公益联系起来的主要桥梁。
社区本身成为公益活动的发起者,或与公益组织“结对子”做公益项目,这在锡城并不鲜见,许多社区活动中心成为公益活动具体实施的重要载体。在南禅寺街道家乐花园社区,以志愿服务主线串起的“爱心联盟”,将辖区单位与社区居民整合起来,使公益活动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据该社区负责人介绍,社区所辖区域内各类企事业单位数量较多,共建资源相对充沛,许多企事业单位愿意为社区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服务。“既然有资源优势,为何不把它运用到和睦社区建设中来呢?基于这种想法,‘爱心联盟’设立,打破了社区志愿服务与企事业单位的间隔,利用各单位的资源设立了多样的公益项目,如关爱特殊家庭儿童的‘同心圆’欢乐之家活动基地、与盲人按摩院合作开展的盲人互助项目、梁溪公证处青年志愿者法律宣讲队等。”为了激励更多居民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社区设计印发了“联盟护照”,志愿者人手一册,记录下其平日参与各项社区志愿服务情况,每次志愿服务结束后在“护照”上还可获得“联盟印鉴”一枚。志愿者集齐一定数量的“联盟印鉴”后可到联盟成员单位兑换相应的优惠或免费服务。“我们想通过‘微激励’,把社区的志愿服务带动起来,渐渐变为常态化运作。”
参与很便利/志愿服务活动日益制度化
关于公益活动的关注度,22.1%的市民表示比较关注,56.2%的人偶尔关注,非常关注的人群占3.1%。在334位没有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市民中,提及没有参加的原因,23.4%的人表示“不知道怎么参加这些活动”,42.2%的人是由于“没时间太忙”。事实上,很多怀有满腔热情的志愿者,对于自己在公益方面“能做什么、如何展开”,也会经历一个由盲目到找准定位的过程。无锡落花生女性公益促进会邓丽洁告诉记者,对于一些活跃在各个领域的草根志愿者来说,没有方向感、缺少资源、信息不对称是他们无法将公益活动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以落花生为例,起初这个民间公益组织的成员为活跃在网络上的志愿者,他们通过线上交流、线下活动的方式开展活动,虽然怀有满腔热情,却发现因为核心优势不突出,难以开展实际活动。“后市妇联和灵山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落花生女性公益促进会’,‘落’与‘络’同音,意味着网络志愿者可以扎根社区,从而生根开花。这支队伍通过整合资源,与社区结对,在核心成员的组织下明确了团队理念,成为一支深入社区的民间公益组织。”
在邓丽洁看来,公益是一项低门槛的活动,以往很多人认为公益就是慈善,是有钱人的活动,事实上公益是每个人随时可以做的,适当给予自己约束,能考虑到公共利益,就是做公益。“比如现在提倡的垃圾减量,这是每位市民在家庭中就可以实施的活动,表面上看是一种个人行为,实际上已经是在为环保做公益了。当市民在理念上对公益不再感到遥远时,会发现公益是可以很方便就能参与的活动。”不过要提高市民的公益意识,仍然离不开公益组织在精神上和行动上的带动。在本次调查的开放题“如果请您对无锡市的公益活动组织提一些意见或建议,您想说什么?”的答案中,多数市民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公益活动的宣传力度”,“增加信息渠道如在大众媒体上宣传”,“能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有更多机会了解公益参与公益”。
垒砌公信力/公益组织规模不断壮大
随着市民对公益活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锡城整体的公益氛围越来越浓。在“您觉得无锡市整体公益氛围如何?”一题中,27.4%的人认为公益氛围比较浓厚,认为一般的占44.5%。在欢乐义工“无言”看来,这个数字表明市民对公益的整体氛围是比较满意的,这也表明人们对公益的热情在渐渐提升。“欢乐义工从2006年建立时的几百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8000余名会员,特别是近几年成为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无言说,以往市民接触的公益活动多以官方组织为主,现在随着各种公益组织的规模不断壮大,慢慢垒砌起的公信力使得他们有更大的发声空间,通过更多的信息途径将信息传达给市民。
对于没有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受访者,在“如果有机会,您会参加以下什么类型的公益活动?”一题中,他们表现出对环保(33.5%)和帮助弱势群体(21%)的更多关注。无言告诉记者,环保、助老助残、关爱贫困儿童确实是在公益活动中最受关注的几个方面,随着公益活动的日益精细化,义工们在各个项目中需要做的不仅是一种参与,更是一种工作。“公益活动是要看实际效果的,组织者通过分工协作使义工明确责任,在参与活动中完成规定的工作。”现代公益组织需要有品牌概念,给自己树立一个“干实事的组织、平和低调的组织”的定位,公益组织有了更明确的定位,通过成熟的管理才能更好地开展各类公益项目,这也是营造良好公益氛围的一部分。
随着各类公益组织的增多,相关部门近几年加大了对公益创投项目的投入,扶持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公益服务项目。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公益创投项目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社区联动的形式开展公益服务,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为我所用,将各种积极力量引入到公益创投项目中来。在市级公益创投活动资金的带动下,社区服务项目大量涌现,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活动多姿多彩。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2013年公益创投共征集公益服务项目306个,最终确定105个项目入选。项目资金总额1000多万元,其中市级福彩金拨付50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200多万元,项目服务人数达4万多人。这些项目致力于为空巢独居等老人、残障人士、孤儿、外来务工子女、大重病患者等各类需要特殊关爱的人群,提供生活照料、康复训练、健康照护、心理健康、社会融入等多元化、精细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