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公益机构领导人既要有管理力,还要有领导力

2014-08-08 10:00:15      来源:
       做一个公益机构的领导,不但要有管理能力,还要有领导力。所谓领导力,我的定义是懂得带团队,懂得培养人,培养人不是要培养跟随的人,而是培养领袖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记者_毕维尹
 
  米辉波:威盛信望爱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随着公益机构的发展逐渐加快,其财力和人员规模越发庞大。但一些公益机构的执行力、公信力不断受到质疑,其中很大的问题在于管理。在你看来,目前国内慈善机构在管理方面有哪些欠缺?
 
  米辉波:慈善组织近年在国内发展比较快,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原来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我觉得很正常。其中牵扯到的管理问题,至少有两方面:一个是项目管理,从项目选择到项目执行,项目管理人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第二个是组织管理,如果我们能在每个节点上向捐资人、公众透明,大家对你的挑剔自然会少一些;但是要做到透明,首先要心中无愧,不能中饱私囊,同时尽量把有限的资源最大效果地利用好。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导致公益机构管理能力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米辉波:第一,公益慈善机构本身的机构设置可能不是很健全,各项管理流程有可能不尽完善。尤其是中小型慈善机构。
 
  第二,公益慈善机构的负责人、高层管理人员,以及项目管理人员的能力应该进一步提高。我看到很多基金会的从业人员很热心,但缺乏在企业的管理经历,缺乏管理经验。在做一些涉及大额资金和资源的项目时,难免顾此失彼。我倒是呼吁,公益慈善机构在招聘理事长、秘书长、高层管理人员时,最好找有企业经验的人,同时也有热情,年龄倒是可以适当放宽。
 
  第三,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和参与程度需要提高。我鼓励爱心人士去参与一个项目,不单单是捐资,参与执行就会知道这个过程并不是想象得那么容易。在发展的过程中,公众应多支持、包容、爱护这个行业,理性看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因一个“郭美美”毁掉整个公益慈善行业。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中国的慈善领域经常涌现出魅力型的领导或组织文化,尚处于“人治”阶段。慈善机构领导人应肩负怎样的管理和领导角色?
 
  米辉波:这就谈到领导力的问题。组织的发起人很有激情,也想把事情做好,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亲力亲为。领袖的职责是描绘愿景、传递愿景,带领团队向同一个方向迈进。
 
  管理是把事情做好,领导是要把握好方向。建立领袖团队、梯队人才、志愿者队伍;同时逐渐完善各项流程。现在很多慈善机构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薄弱,这可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系。魅力领袖重要,但要传承,团队培养、流程管理同样很重要。一些台湾、香港的公益慈善机构管理体系比较成形,还有很多国外的机构,起初就对架构流程的建设比较重视。
 
  我建议公益慈善机构可以在不同阶段聘请、咨询一些专家顾问,比如关于法律方面和财务方面等。做环保的可以去找环保部门的专家咨询,做教育的请懂教育的人设立课程体系。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一个优秀的公益领导人应具备哪些素质?
 
  米辉波:领导者有一些普遍适用的人格素质,比如:成熟的人格、经验丰富、淡泊简朴、谦卑、公正、有同理心、具有决断力等。人要有激情,比较谦卑,尤其在慈善公益行业,也代表一个正面的公众形象。另外,要有基本的管理能力、管理经验。擅长沟通,包括和主管部门、公众沟通,一个项目牵扯的沟通对象很多。
 
  做一个公益机构的领导,不但有管理能力,要有领导力。所谓领导力,我的定义是懂得带团队,懂得培养人,很多人做事做的不错,也很有热心,但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人。
 
  人缺乏安全感的时候自然不愿意培养人,怕别人挑战你的位置,怕别人比你更受关注,怕别人比你更优秀;另外他可能也不是这样想的,但是过分相信自己。领导不懂得授权,员工就没有成长空间和动力。
 
  培养人不是要培养跟随的人,而是培养领袖,跟班的容易找,领袖难寻。领袖是有想法的人,他们更有创造性。跟随的人通常只是简单地去执行。我对大家的建议是心胸要够宽,允许别人有不同的想法来挑战你,这样培养出来的领袖将来会培养更多的领袖出来。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近年来,有一些企业精英人士转行投入公益,公益慈善组织的领导力与商业领导力有哪些不同?
 
  米辉波:商业人士不接触募款,也缺乏志愿者的管理经验。商业机构有薪金、岗位描述、KPI考核等,但志愿者管理就不是这个套路了。德国有个古伦神父,他负责德国一个修道院二十几处营利与非营利公司。德国政府高官、保时捷、宝马、西门子公司的高管周末不是去打高尔夫,而是抢着参加古伦神父的“生命力领导课程”。他有一本书叫《领导就是唤醒生命》。他认为,领袖就是要把人心里的热情激发出来,通过鼓励、诱导,找到每个人的特长,人尽其才,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激励他做想做的事情。但是现在很少有人在做这些。把机构的愿景和使命跟每个人讲清楚是很重要的。机构领袖要唤醒生命。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如何能做到人尽其才?
 
  米辉波:一个人才和职位的匹配分5个方面,包括经验、技能、动力、天赋、行为模式,最理想的情况是5个方面都匹配。在聘用人才的过程中,我们通常只注重经验和技能。这方面来说,我发现很多公益机构对岗位缺乏专业定义,招来的人很难符合你的需求,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需要什么。
 
  关于天赋,每个人有自己的特长。还有,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和企业文化、团队成员能不能配合也是很重要的,否则工作起来就很别扭。最后一个就是动力,就算机构提供了很好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年薪,但如果这个事业不是他真正想做的,只是为了钱,哪天钱不是动因的时候,他就干不下去了。
 
  在职场中,一个人的工作动力分为很多种,一是要有学习的机会,一个是回报:可以是经济回报,也可能希望看到效果,但有时公益行业是很难迅速见到效果的。还有一种因素是唯美,就是说工作环境要好,有一个平衡的生活,如果让他天天加班,他也是干不下去的。还有是价值观的问题,你让有些人去打擦边球,他是不愿意的。
 
  做领袖的要知道每个人的需求,努力创造环境去激励他,但不是创造同一个环境激励所有人。你觉得兴奋的事,我可能没有感觉。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目前公益行业待遇偏低,难以招到更加优秀的人才,这对公益组织的管理提出了哪些要求?
 
  米辉波:待遇本来不应该变成一个问题,但实际确实是问题。从我个人来讲,我在这个机构服务,机构的愿景符合我的价值取向;我自己没有这么大的平台,这么多的资源,正好老板王雪红有,她需要人来帮她实现这个意图,这个意图本身也是我自己的意图,那我对工资待遇就不是那么计较。
 
  公益慈善机构和企业比,待遇偏低,同样的资历,在慈善机构里,他拿不到相应的待遇,留住人自然就有难度了,尤其是事业还在发展期的少壮派人士。
 
  一个组织能不能成功,和领袖、管理团队关系特别大。John Maxwell 博士说:万事跟领导力相关。不要怪下面的人执行力不行,都是管理团队的事,最上面核心的几个人搞不好,下面再多的人也不行。
 
  做一个好的领袖要懂得培养人。你到一个地方上班,第一件事就应该想,如果有天我离开,谁来接替我的位置,开始培养接班人。
 
  公益机构在挑选从业人员的时候,一开始可能要求低了点,加上缺乏专业培训的机会。企业还会问应聘者有没有参与培训的经历,在慈善机构这好像都不是谈论话题,来这里就是要服务的。这也是机构建设上,大家比较忽略的。
 
  我个人认为,公益慈善机构的从业人员素质应该比企业更高才对。不能说年轻人在慈善机构做了5年,到企业跟不上了,人才培养的投入还需要加大,人才选聘需要进一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