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为一个 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亚洲国际都会城市,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在“小政府、大社会”的运作模式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管理制度。2000年以来,香港社会福利署以提供综合服务模式整合多项服务内容而设立了综合服务中心,为广大市民提供“一站式”社会服务。目前,香港的社会服务体系已基本完善,深入到社区方方面面,惠及各个社会阶层,广大香港居民充分享受公平、全面、优质的社会服务,为香港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天我们主要介绍其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请广大读者关注。
政府始终占主导地位
在香港提供社区服务的机构可分为主导、中介和服务三种。主导角色是政府机构,主要职能是实施宏观管理、制定服务政策、拟定发展方向、向立法会申请拨款、监察非政府机构的服务以及提供法定鸡和新社会服务等,如香港社会福利署,是负责执行劳工及福利局有关福利政策的行政部门。中介角色由香港非政府民间福利机构充当,其中绝大部分受政府资助,如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香港路德会、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等机构,这些非政府福利机构作为民间团体被政府称为“合作伙伴”。它们主要职能是中介管理,根据政府社会福利发展规划和自身的条件拟定具体的服务计划;筹备资金(其主要来源是向政府申请资助,其余部分来源靠社会、企业的捐赠及服务收费);对下属的服务单位实施人财物的全面管理,以确保服务计划和服务质量的落实。专门角色服务由福利服务单位承担,其中政府直接管理的福利服务单位有360多个,非政府福利机构管理的有2900多个,还有少数私人开办的福利服务机构。这些单位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为香港市民提供福利服务。多年来,香港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分工明确,建立起了良好的伙伴合作关系,目前香港八成的社会服务工作由非政府机构提供。
香港的社会管理和社区服务已形成了政府、民间组织、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局面,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但是政府仍然占主导地位。
社会服务管理的两种模式
香港的综合家庭服务中心的营办模式有两种,一是有社会福利署直接营办,二是由非政府机构营办。目前,香港共设有61间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其中40间为福利署直接开办,21间由政府资助非政府营办。两类综合服务中心都需要接受政府的监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绩效评估体系,以“全面综合服务”的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式的社区服务。但社会福利署福利署直接营办的还需要承担法律上规定的职能,如社区矫正、医务卫生以及家庭的特殊问题辅导等。
香港所有的综合家庭服务中心都秉承“儿童为重、家庭为本、社区为基础”的服务宗旨,通过家庭资源组、家庭支持组及家辅导组三种方式,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预防性、支持性及补救性服务,达到巩固及强化家庭功能、支援面临危机的家庭、提高家庭面对逆境的能力、协助家庭克服生活上的困难的目的。
期间,考察团参观了福利署直接开办的天水围(北)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和香港路德会承办的包美达社区中心,两间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内容都十分全面,承托了不同片区绝大部分的社会福利服务,但又各有侧重。其中,天水围(北)综合家庭服务中心针对该社区新移民较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家庭个案等服务,让新移民更快地融入社会。包美达社区中心的重点是开展专项性的活动,让社区居民享受到多元化、人性化的关怀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