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关注社会新闻的读者会发现,近一年来有很多感动人心的事件在身边上演:上海地铁,有个阿姨主动捡起别人丢在地上的碎西瓜皮;北京工人体育馆,一对父女在赛后义务清理看台的垃圾;江西宜春,两位少年高考前奋勇夺刀救人;贵州山区,一对耋耄老人退休后千里迢迢前来支教9年;黄河壶口,一位北京来的游客目睹瀑布之殇后愤而举报……这些令人感动的善举,当事人本是默默而为之,却意外走红,而且都突然获得了一笔奖励,金额从1000元到10万元不等。
这笔奖励,来自于一个名为“天天正能量”的公益项目。自去年7月以来,该项目以“弘扬真善美、奖励正能量”为口号,在网络和社会上掀起一股正能量旋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并长期占据着新浪微博“公益账号影响力排行榜”榜首的位置。
一种新的公益模式:人人参与,把决定权交给公众
6月22日晚,郑州年轻母亲尹宁和单位员工坐火车赴山东旅游时,在火车上遇到一女子抱着一个婴儿,女子自称孩子是她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仅22天,要去找她爸爸。但尹宁发现该女子身上有众多疑点,推测女子不像是孩子的妈妈,于是及时报警。警方顺藤摸瓜抓获贩婴团伙。
一个星期后,在天天正能量公布的最新一期候选正能量的评选页面里,尹宁的故事赫然在列。最终,凭借在火车上热心、机智的表现,尹宁得到了众多媒体评委和网友的投票支持,并摘下了那一期正能量的一等奖,奖金10000元。天天正能量评委之一、《东方今报》副总编辑曹亚瑟在为尹宁撰写的颁奖词中写道:曾经,小偷猖獗无人制止、老人摔倒无人敢扶,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伤口。尹宁的善举,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凡事龟缩正义不张的行为敲响了丧钟!善与恶,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善进则恶退,善退则恶进。正能量不仅仅是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在点滴举动之间。
这样的正能量评选活动,自去年7月初阿里巴巴宣布“天天正能量”项目成立以来就一直在开展,每周一次,从未间断。
正能量评选的机制,是公开且透明的。所有的候选案例,均来自于全国各地媒体的推送并在网上公示,邀请媒体代表、专家名人组成的评审团以及广大网友进行投票和点赞。凭借评委票数和网友点赞数决出一、二、三等奖。评选结果出炉后,天天正能量项目组将第一时间与获奖当事人联系,直接将奖金颁发到获奖者手中。媒体则会对获奖情况进行后续报道和监督。
为了应对社会突发的重大好人好事以及被广大网友普遍认可的最新善举,天天正能量还建立了特别策划奖励机制,只要符合标准,天天正能量将第一时间给予奖励,奖金最高可达10万元。
关注平凡善举、现金奖励正能量、运作公开透明化、把公益的决定权交给公众,这是“天天正能量”最大的特点。截止7月11日,“天天正能量”已联合全国50多家合作媒体,发起了53期正能量常规评奖以及120次特别策划奖励,累计奖励的好人好事已达800多件,发放奖金800多万元。
除了直接奖励社会正能量,“天天正能量”还借助淘宝网平台优势,先后多次发起了“爱不闲置”、“捐淘金币做公益”、“买一善一”等简易透明又有趣的公益活动,充分调动广大普通网友参与,把公益融入到了网友的日常生活中,开创了“人人公益”的新模式。据项目工作人员统计,这些活动目前惠及的人群已超4万多人。
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网媒联动,裂变式扩散
家住上海的陈阿姨从未想过“天降2万块钱”这种事儿会发生在自己身上。2013年6月17日, 网友howImiss 在微博上发布:“一号线车厢里不知谁扔了满地西瓜。坐在我旁边的女士站起来,耐心地把西瓜一块块捡起来装进一个塑料袋里,然后把塑料袋扎起来放到角落。擦了擦手,站到了车厢门口去。全车厢的人都一起目不转睛地看完了整个过程。不知别人怎么想,反正我脸红了。”“脸红”的网友还在微博上附了阿姨座位被占后倚在地铁扶手边的照片。
出人预料的是,阿姨的“举手之劳”却在微博上被广泛传播,《人民日报》、上海文明网等官微纷纷为其点赞。“天天正能量”工作人员发现后随即在微博上发起了“寻找上海地铁阿姨”的活动,表示:“勿以善小而不为,求扩散寻找这位美丽阿姨!每转发一次我们就奖她一块钱,2万封顶! ”
两天后,这条寻人的微博被转发了四万多次,开鞋店的陈阿姨最终被发现。实际上,这也是“天天正能量”发起的第一次奖励正能量人物的策划活动。然而,策划甫一上线,便冲到热门微博TOP2的成绩,连策划编辑自己都感到震惊。最终,该微博阅读量达到了1582.7 万次,转发量44392 次,评论数7861 条。成千上万的网友在“天天正能量”的微博下留言,表示自己受到了正能量的感染。紧接着,《新闻晚报》、《武汉晚报》等多家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
在“天天正能量”迅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背景下,2014年4月18日, 阿里公益发起“2014媒体公益和社会责任”研讨会,宣布追加针对“天天正能量”项目的投入——2014 年阿里巴巴集团将投入2000万元专项基金,除一部分用于奖励社会正能量事件外,项目组还将与更多媒体、公益组织进行深入合作,开展有关水资源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公益活动。最大化的社会效应:从观念到行动,得到广泛响应。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谈及公益理念时曾多次表示:“慈善是个体行为,是善心;公益是组织行为,是唤醒良知。单靠慈善,解决不了我们当下的社会问题,只有用公益去唤醒,唤醒政府机构,唤醒80后、90后,让普罗大众参与进来,才是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
“天天正能量”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应运而生。项目发起之前,天天正能量的工作人员也曾有过顾虑和担忧:在社会价值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 ,一味地强调正能量,会有人买账吗?在以批评、指责为能事的网络环境中,正能量能站得住脚吗?
事实让他们心中的疑虑烟消云散。在未做任何外部推广的情况下,“天天正能量”新浪微博粉丝每天以几百乃至上千的量级增长,而且转发和评论的活跃度远远高于同一量级的其他微博。许多网友纷纷自愿加入正能量的队伍,主动为正能量活动搜集线索和传播转发。随着项目的全面开展,渐渐地,正能量的正面效应开始显现。
首先是观念上的变化。
因为一些社会上不正确的舆论引导,做好人做好事曾一度成为被嘲讽的对象,而来自天天正能量的传播和鼓励,给了他们理直气壮的勇气和信心。41岁的农民工郭铁山就是其中之一。去年6月,他因心疼68岁的卖麦秸秆老人,花50元买下了老人满车的秸秆,却没想到因此获得了“天天正能量”三等奖的奖励。当他领完奖走出很远后,又走回来拉着天天正能量工作人员的手说:“你们对我的奖励更坚定了我做好事的信心,今后不仅要自己理直气壮做好事,还要教育自己的孩子理直气壮做好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获奖者在得到天天正能量的认可和鼓励后,纷纷捐出奖金给更有需要的人,继续传递正能量。上海地铁阿姨把奖金捐给了武汉贫困学子,捐资行善的拾荒人张广娟获奖之后又把奖金捐给了吉林省慈善总会,昆明正义姑娘张楠捐出奖金用于寻找和奖励更多“最美春城人”……
天天正能量的行动,也得到了政府的关注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响应。
针对近年来城管被妖魔化的现象,“天天正能量”于2013年7月31日发起了“‘徇私’城管该不该奖”的特别策划,讲述了吉林长春一位名叫刘伟的城管,帮助独自抚养孙子10年的“瓜子奶奶”找摊位,并悉心照顾亲如一家人的故事。这条策划的微博发出后,在短时间内转发量即达1.7万,评论数近3000条。来自全国各地的城管工作人员纷纷给“天天正能量”打电话表示感谢。当地政府以向刘伟学习为契机,提出了打造“有爱城市”的目标和口号,长春晚报、新华社均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
2014年5月,读者王远山目睹黄河重要支流洮河因非法采砂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向人民日报写信举报。“天天正能量”得知后,决定奖励王远山10万元,以鼓励更多人拍案而起,举报身边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这一举动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随后成立联合工作组,就洮河私采滥挖现象进行专项整治。
年过7旬的前外交官朱敏才夫妇,是天天正能量10万元特别奖的获得者。这两位家在北京的耋耄老人,退休后毅然选择了前往贵州最贫困山区支教,一去就是9年,足迹遍及望谟、尖山苗寨、遵义龙坪等地。
“得知他们的事迹后,我们奖励了他们10万元,本来只是给老人支教的学校建食堂和电脑房的,现在连学生宿舍、教师宿舍都有了。”此后的事件发展,让天天正能量项目工作人员也有些意外。自天天正能量奖励10万元后,全国各地媒体纷纷报道两位老人的感人事迹,很快就吸引来了20万元左右的社会捐款,紧接着,贵州当地政府随后宣布给老人支教的学校拨付300万元政府拨款重建校舍。
专家、媒体的评论:利用互联网做公益的典范
凭借独特的公益模式和有效的传播方式,“天天正能量”从创立之初,就得到了不少公益界专家及社会名人的关注和支持。
《公益时报》总编辑赵冠军认为:“阿里倾力打造的‘天天正能量’活动的全面启动,对于今天的社会而言,具有特殊意义。通过社会和媒体的力量,直接奖励典型,传播正能量,影响社会意识,使做好事的人不断获得推动力,让公益更有力量,进而达到教化社会的功能。”
知名杂文家、时评家盛大林,是较早注意到“天天正能量”特点的微博名人,“‘天天正能量’与传统公益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公正透明。每一次的奖励都在网上公开,每一笔善款的流向都清清楚楚,每一个获奖者都非常具体。”
在他看来,利用互联网做公益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首先,互联网可以将正能量最大化。互联网无边弗界,正能量的传播也就是无限的。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具有裂变式的传播特点,扩散力是非常强的。‘天天正能量’不仅帮助了受助者,而且弘扬了真善美,让无数网友感受到温暖,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正能量。同时,互联网这个平台也可以让公信力最大化,因为这是一个公开的平台,充分的透明可以提高公信。可以说,互联网将极大地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在7月17日召开的2014中国传媒品牌高峰论坛媒体与社会公益分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在谈到天天正能量时,均对该项目予以了肯定。
人民日报社新闻研究部副主任夏珺说,阿里天天正能量这一公益项目能够实现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凯星说,阿里天天正能量帮助实现了受众和社会的互换,发挥了草根群体的重大力量。缓解了公众对传统公益的钝感,创新了公益发展路径。
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王伟认为,天天正能量借助互联网可以帮助传统媒体实现链式报道,而非单一的报道,让社会正能量在不同节点上得到发挥。
江苏卫视总监李想阐述道,天天正能量借力互联网,传播速度极快,呈几何式增长。网络多元化的声音可以促进该公益项目朝更健康的方向推进和发展。
这个具有媒体底蕴,同时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公益项目,总能够敏锐地抓住互联网的热点,同时结合媒体的需求和特点,把一个正能量事件最及时、完整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为媒体公益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齐鲁晚报》常务副总编辑王忠俊在总结这一年与天天正能量的合作时表示,“天天正能量运行一年来,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架起了公益与媒体的桥梁,丰富了媒体公益活动与公益传播的内容,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播撒下了爱的种子、彰显了公益的力量。与天天正能量的合作,进一步丰富了报纸社会公益活动、公益报道的方式、内容。为读者服务、为群众排忧的公益活动的开展,彰显真善美,以真情、温情打动人、感动人的公益报道,增强了读者的粘性,突显了报纸的人文情怀。”
《春城晚报》副总编辑锁华媛也认为,“‘天天正能量’项目既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报道素材,使我们作为一份追求向上、向善,向社会传递温暖与温情的报纸,更加名副其实,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和定位媒体公益尤其是报纸公益该如何来推行。”
《东方今报》副总编辑曹亚瑟担任“天天正能量”评委已整整一年,对此也深有感触。“我们的社会从来不乏小人物的不屈不挠、路遇不平的一声怒吼、对弱势群体的出手相助,只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睛。你提倡什么,社会就会回报给我们什么;一个善举,往往会带动一大批人效仿。我尤爱那种为了他人、为了良心、为了正义、为了社会而舍弃小我体现大爱的正能量人物,我每次都会对他们点一个大大的‘赞’。一项事业,长期坚持,必成伟业。希望天天正能量就是如此。”
同为天天正能量评委的《辽沈晚报》总编辑徐晓民,对天天正能量的点评则更为言简意赅:“天天正能量,鼓励小爱,激发大爱。传递正能量,春风满人间。”
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天天正能量”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媒体的优势,努力践行公益事业,用奖励和传播去唤醒社会的真善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项目开展至今已满一年,它最终能否发展成为阿里巴巴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尚难下定论,但从“天天正能量”这一年的轨迹和势头可以看出,阿里巴巴在履行社会责任、唤醒社会良知方面的思路已越来越清晰。